口腔颌面部感染0.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口腔颌面部感染 Infec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 第一节 概述 炎症 (Inflammation) 各种因素——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 感染(Infection) 外源性----致病微生物 内源性----菌群失调 一、特点 1.口腔、鼻腔及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 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3. 颌面部的潜在间隙 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 5.颜面部的汗腺、毛囊和皮脂腺丰富 二、病因:细菌感染 三、感染种类 化脓性感染 特异性感染:结核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 四、感染途径 牙源性感染 腺源性感染 损伤性感染 血源性感染 五、转归 感染-------局限 急性-------慢性 感染扩散 六、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全身症状 七、诊断 病史 症状与体征 辅助检查 1)化验 2)穿刺 3)B超、X线、CT检查 4)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侧位片 口腔全景片 八、治疗 全身治疗 1)抗菌治疗 2)支持疗法 局部治疗 第二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为什么叫智牙? 为什么智齿会阻生? 1.近中阻生 2.垂直阻生 3.水平阻生 4.远中阻生 智齿阻生会造成什么? 反复发生冠周炎 2.龋齿 3.邻牙损害 4.囊肿和肿瘤 5.拥挤 6.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智齿冠周炎 一、病因 种族演化--颌骨长度 萌出时间--最后萌出 解剖结构--盲袋形成 全身因素--抵抗力下降,如感冒、疲劳和月经期等 临床表现—早期 局部胀痛不适,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检查可发现智齿萌出不全,冠周有一盲袋 无明显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急性期 肿痛加重、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冠周牙龈红肿明显,触痛,龈瓣下可有脓液溢出 患侧颌下、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可并发相邻间隙感染 有全身症状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临床表现--慢性期 多无自觉症状 多次冠周脓肿,可由咬肌前缘和颊肌后缘间形成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出现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在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可反复急性发作 三、并发症 四、诊断 诊断要点 年轻人多见,有反复发作史 探及未完全萌出或阻生牙冠 X线片可发现智齿的存在 冠周牙龈红肿、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 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可探及龋洞 第一磨牙颊侧瘘管、面颊瘘 五、治疗 第三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一、概述 二、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 腺源性感染 损伤及血源性感染 三、致病菌 四、感染种类 1.化脓性感染 2.腐败坏死性感染 五、临床表现 化脓性感染 腐败坏死性感染 七、治疗 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 脓肿切开排脓目的 排脓 减张 减少并发征,边缘性骨髓炎 预防扩散 脓肿切开排脓指征 局部肿胀、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穿刺见脓液 急性炎症伴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5~7天 儿童颌周蜂窝织炎(包括腐败坏死性) 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脓肿切开排脓要求 建立引流:通畅、重力底位 切口设计:隐蔽、美观、勿损伤重要结构 操作轻柔、准确、快捷 根据位置、深浅、大小放置引流条 换药:冲洗、更换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 一、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感染来源 多由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临床表现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沟消失 病因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要点 脓肿切开--上颌前牙或前磨牙根尖部前庭沟最膨隆处切开直达骨面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急性炎症消退后,治疗病因牙 二、咬肌下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下颌骨骨髓炎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治 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长约5cm的弧形切口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骨髓炎 口内从下颌骨外斜嵴切开 三、翼下颌间隙感染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颞肌、颊肌及翼下颌韧带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