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能通过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认识小数——能通过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小数》
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小数的概念、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比较以及小数的简单计算展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认识小数,学生能够抽象出小数的概念,发展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读写和比较小数,提升直观想象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计算小数,锻炼数学运算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小数的概念和读写: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规则。
2.小数的比较: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难点:
1.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与整数的关系及小数位值的理解。
2.小数比较的方法:对于不同位数的小数,如何进行准确的比较。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对于小数的概念和读写,采用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在小数比较的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索规律,如通过数位比较法、数值比较法等,逐步掌握比较技巧。
3.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白板、粉笔、黑板擦、计数器、小数点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子屏幕)、计算器。
-课程平台:学校数学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小数相关动画课件、小数比较练习题电子文档。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小数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小数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实例,如商品价格、温度计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小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小数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小数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小数的组成部分,如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小数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小数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数学问题或生活场景作为案例,如小数的加减法、小数与整数的比较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小数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数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和策略。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并邀请其他小组提出疑问或建议。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阐述。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小数的定义、组成部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
强调小数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小数。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小数实例,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2)完成一些小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3)思考如何将小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场景。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小数的奥秘》: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数学科普书籍,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数的概念和应用。
-《生活中的小数》:一本收集了生活中各种小数实例的书籍,让学生了解小数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小数的世界》:一本介绍小数性质和运算技巧的书籍,适合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进一步学习。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的小数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测量物体的尺寸等。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小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