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其主观目的是( )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他实行了( )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中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 )
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 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
“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转运使。”其目的是( )
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 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
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 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中外朝制度 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二府三司制 元朝的一省制
A. B. C. D.
18、“淳化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
A.卖官鬻爵 B.土地自由买卖C.科举取士 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明史·钱唐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