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5则.doc

发布:2017-01-09约1.71万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5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一、直接导入: 这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你从哪一段看出了中华不振? 二、读文理解“中华不振”|[由整理] 1、出示第三段: 读这段,那里是什么样貌? 在旧中国还有这么繁华的地方,这是哪里呀?出示租借地的图片和概念: 那么在租借地之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师讲述:在旧中国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的巡警整日在大街上挥枪弄棒,蛮横无礼,他们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老百姓,真是军无法制。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小恩来闯入了外国租借地。 2、出示第四段: 齐读这段。 这件事里有哪些人物? 那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自我再读这段,从描述人物的穿着、动作、神态上体会到了什么? 那个关联词说明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或违背常理“不但……反而……”用它说一句话。 读这段,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憎恨 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他完全明白了伯父说的liuxue86。“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呢? 三、朗读感悟周恩来的决心: 从租借地回来,小恩来常常独自在沉思,谁也不明白他在想什么,你明白吗?写下来。指名读读 最后一次上修身课,恩来说出了自我的远大志向。 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何而读书?”指名几位学生读那些学生的读书目的,再指名一学生“恩来,你为何而读书?”愿意是周恩来的就能够站起来说,“请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不仅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些什么? 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懂国情,立大志,勤奋学习,所以之后才成为令世人景仰,让中国人尊敬的,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总理。 四、拓展延伸,引起学生反思: 那么,我们生活在幸福美满的21世纪,我们就应为何而读书呢? 出示图片:环境污染,宝岛台湾,战争硝烟,贫困儿童……你为何而读书写到日记本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先一齐来读一句名言。 2、明白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疑惑不解灯红酒绿吵嚷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 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 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租界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无处说理。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齐。谁来读这段话?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仔细看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周恩来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一心想弄明白,又很自然引出下文。)能够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 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这段话让课文资料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透过读书,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