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课时。
一、导入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而读书?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
1.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陈沚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2.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兼任外交部长,同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三、初步感知
1.题目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感受:
生1:我真的非常佩服周总理,12岁的他就立志报国,我要向他学习。
生2:我读书原本是为了以后挣钱过好日子,可和周总理比起来,我觉得很惭愧。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1)多音字:
背(bèi)着惩处(chǔ)奔(bèn)了过去
喝(hè)彩振兴(xīng)中华
(2)易错拼音:惩(chéng)处(3)四字词语:
帝国主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踊跃回答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4)书写指导:振 凡 嚷
(5)近义词:惩处—惩戒 踊跃—积极
反义词:惩处—宽恕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6自然段)。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疑惑不解。
(2)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7~8自然段)。
(3)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17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7~8自然段)。
明确:关键词:没处说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训斥、紧握拳头。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
明确:“背”和“闯”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字又带有豪壮之意。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