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也会说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中国的巡警不但不 ,反而 ; 肇事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失去亲人的妇女不但不 ,反而 。 · · 租界 黑白颠倒 是非不分 ……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在外国租界里,没有谁敢怎么样。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中华不振!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分角色 “中华不振”的含义: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士,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指中国。 崛起:指兴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1911年周恩来(12岁)在奉天东关模范 周恩来(十四岁)在东关模范学校的留影 东关模范学校全景 周恩来同志在东关模范学校时的读书教室。 这张合影照片,前排中间是学校的鼓乐队和教师。 放大后的像,前排中间是周恩来 少年周恩来 1924年黄埔军校的周恩来。 历史性的握手! 总理站在那里象青松一样,尼克松飞奔过来和他握手。 崛 起 帝 国 模 范 巡 警 吵 嚷 惩 处 铿 锵 有 力 欺 凌 衣衫褴 褛 疑惑不解 读一读 jué fàn xún dì rǎng chéng kēng qiāng líng lán lǚ huò 沈阳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轧死 撑腰 惩处 肇事 诸生 踊跃 当效 欺凌 吵嚷 惩处 抱负 喝彩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背 bèi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帝国主义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处 chǔ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形容有节奏,响亮而有力。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各用一个小标题给这三件事命题。 疑惑不解 目睹惨剧 立志读书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本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画出,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地方? 伯父对周恩来说什么?请你找出来。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