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pdf

发布:2024-07-06约1.01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篇一: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江店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钱席2012.11.2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

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

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1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

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

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

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2、生齐读课题,谈谈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

“的”的意思。

(二)感知文本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

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把课文读通顺,读确。

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

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

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2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

文结构,明确: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

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探究脉络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

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

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

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

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

3

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

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

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

(四)精读体验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

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

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

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

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

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

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