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理解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3.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证据进行历史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20世纪中叶的全球政治格局有所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冷战、美苏争霸等概念,但对苏联内部的政治、经济改革以及解体过程的具体细节和影响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程普遍保持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历史现象。学习风格上,学生多偏向于通过图表、地图等直观方式来辅助学习,同时也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苏联改革和解体这一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认知以及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此外,由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与冷战背景紧密相关,学生可能难以从全球视野出发全面把握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国际影响。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现象,并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苏联改革和解体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苏联领导人照片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
3.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展示多媒体资源,准备教学用笔和黑板或白板。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确保教室安静、光线适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播放苏联解体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以及苏联在20世纪中叶的国际地位,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
a.介绍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b.讲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和成果,包括“新思维”和“改革开放”政策。
c.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如经济困境、民族矛盾、政治体制弊端等。
2.举例说明:
a.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说明改革对苏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b.以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例,说明改革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民族关系方面的成果。
3.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原因,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b.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模拟苏联改革和解体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a.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和解体的短文。
2.教师指导:
a.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改革和解体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启示?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搜集有关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历史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和解体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1.苏联改革和解体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的原因
e.苏联解体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在新课呈现环节,注重了学生的互动探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联改革和解体的过程。
3.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课后习题和短文写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八、教学评价
1.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习题和短文写作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苏联改革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