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的模式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的模式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培育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探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入手,论述了在这种模式下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要作用和必然趋势。
《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
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2 “工学结合”模式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
2.1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持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了22年。2013年的调查表明,高校学生思想主流持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显示,广大高校学生对学校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也比2012年有明显增长。
2.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2.2.1 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比例过大,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另外,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不多,到沿海、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考察不多。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湾流动的泉水。教师队伍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发挥。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快速提高。
2.2.2 课内、课外实践不足。受教学课时限制,教师能在规定课时内讲完教材内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课堂内拿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机会不多。由于安全、交通、食品、经费不足、责任追加等方面的制约,开展课外实践的机会也不多。
2.2.3 大学生在权衡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关系时,受功利思想、短视思维影响很重,存在“家有良田百倾,不如薄技随身”的单纯技术至上的偏见,以及受就业压力大等现实因素和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处理德才关系时,“德”“才”地位失衡,重“才”而轻“德”。
3 “工学结合”模式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措施
3.1 思想课教学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0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提升吸引力,一定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来展开。
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高职院校需要将思政课教学与职业教育进行相互结合,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对职业道德规范加大教育的力度,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通常情况下需要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选用与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用需要重点考虑,并且适合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同时匹配高职教育的教育内容,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适应高职教育的教育环境,随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需要对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