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巩固练习: 6.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一种: A. 忠君思想 B.王道思想 C.民本思想 D.阶级调和思想 7.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有很大区别,造成区别的根源是 A.经济基础不同 B.政治制度相异 C.阶级利益有别 D.地域环境差异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骷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非打倒孔家店不可” ——李大钊指出以上三段材料的主要思想,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 主要思想:材料一是孔子“仁”的思想;原因: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孔子提出“仁”和“礼”,用以恢复社会秩序。材料二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原因: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材料三是李大钊反儒家思想。原因: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提出反对旧文化、旧道德。 探究: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前提 本质 目的 实现手段 官民关系 探究: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本质 以君为本 人民作主 目的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轻徭薄赋、清官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与考纲知识对照 1.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7) 2.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实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考纲:宋明理学 4.课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阶级(激进派): 中国共产党: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中国共产党: 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 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概念:“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古代中国文化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