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二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docx
PAGE
PAGE1
课题名称
4.10.1.2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作为“人体的自我调节”章节开篇内容,此前学生已学习人体各系统结构与功能,本课是对人体调节机制的深入探索,为后续学习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等内容奠定基础,完善人体生理知识体系。
2、教学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是《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的第二课时。本课时内容是对神经调节机制的进一步探究,承接上一课时神经系统结构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复杂反射和神经调节的应用做铺垫。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及实验探究,难点是理解反射弧的协同作用和实验分析。教学中可通过动画演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
2.“捏住直尺”实验的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
难点:
1.理解反射弧各部分在反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2.分析“捏住直尺”实验中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元的结构功能,为本课时学习反射及反射弧奠定了基础。但反射弧的抽象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对他们来说仍有挑战。学生对生活中的反射现象有一定感知,却缺乏深入理解。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认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实现调节功能。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和反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对“捏住直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升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参与“捏住直尺”反应时间测试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高观察、操作和合作能力。
社会责任:关注反射相关的健康问题,认识反射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中的重要性。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掌握反射是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2
熟知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及其在反射中的作用。
学科能力
培养分析反射弧组成和反射过程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
激发对神经调节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问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对反射的好奇。接着,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元的分类等知识。期间穿插判断、讨论、实验等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通过展示常见反射现象,强调反射在神经调节中的核心地位,完成对整节课知识的总结和升华。整个设计思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手指偶然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了一下,或不小心被烫了一下,你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把手缩回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思考问题,尝试给出答案。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本课主题。
新知探究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1.反射
结合实例:如被尖刺扎到立即缩手、碰到烫手的馒头立即缩手等,讲解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展示草履虫运动方向、含羞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图片或情景。提问:“生物的这些反应属于反射吗?”
给出提示“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必须做出应答反应”。
播放视频:反射与反射弧。
展示反射弧模式图,引导学生将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填入反射弧模式图中的图框里。
引导学生认识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如何区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区分方法,如看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找神经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