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
4.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该部分内容出自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12.1节。教学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脑的高级功能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学生将能够:
1.科学探究: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以及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神经系统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3.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4.脑的高级功能
难点:
1.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2.反射弧的构成及功能
3.脑的高级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解决办法:
1.针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可以通过图形、模型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为了解决神经元的工作原理这一难点,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加深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理解。
3.对于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反射弧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反射弧的工作过程。
4.关于脑的高级功能,可以通过案例分享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大脑在不同领域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12.1节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实验器材:准备神经元模型、反射弧模型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神经系统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神经系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神经系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神经系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神经系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神经系统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神经系统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神经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神经系统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神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神经系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神经系统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神经系统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