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家乡新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第16课家乡新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家乡新变化”为主题,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迁,感受家乡的发展。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家乡变化的意识,提升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观点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二年级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有限,可能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但对家乡的具体变化和进步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感兴趣。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正在发展中,学习风格以直观、形象为主,喜欢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可能对家乡的具体变化缺乏了解,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小组讨论和表达观点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晰、思路不连贯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家乡的变化感知不够敏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家乡变化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家乡新旧对比图片、家乡发展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准备记号笔、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教室前,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家乡新变化》这一课。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变化吗?”
2.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认真倾听并记录下他们的回答。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家乡新旧对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家乡的变化,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变化最大?”
2.学生们积极讨论,老师引导他们从建筑、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
三、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老师板书:“家乡新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们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鼓励他们从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
3.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家乡的变化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环境更加优美,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四、全文侧重点
1.老师讲解:“这一课的重点是让我们了解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以下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2.活动一:观看家乡发展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
3.活动二:小组讨论,分享家乡的变化故事。
4.活动三: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家乡变化感悟。
五、实际教学内容
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基本信息。
2.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变化点,进行实地考察。
3.各小组汇报考察结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家乡的新变化,了解了家乡的发展。你们有什么感想?”
2.学生们积极发言,老师总结:“家乡的变化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我们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观察家乡的变化,并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
2.学生们认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并给予指导。
八、教学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老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地描述家乡近年来的变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例子。他们能够从课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家乡的绿化覆盖率提高”、“交通更加便捷”等,并将其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2.**情感态度**: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共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他们能够表达出对家乡发展的自豪感和对家乡未来的期待。
3.**能力提升**:
-**观察力**:学生在观察家乡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细节的能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看出变化。
-**分析力**:通过分析家乡变化的利弊,学生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