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遥感导论-第一章张明华.ppt

发布:2019-02-16约2.84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材及参考书(资料)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彭望琭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遥感学报(1997~) 遥感信息(2000~) 国土资源遥感(2000~) 第一章 绪 论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1.2 遥感的技术特点 1.3 遥感的分类 1.4 遥感技术系统 1.5 遥感发展简史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业、林业、矿产、军事等各领域,成为资源调查、环境监调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广义遥感 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 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的属性和特征。 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1.2 遥感技术的特点 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 多时相性—动态监测、变化分析 效率高、成本低 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 1 :80 或更多。 1.3 遥感的分类 1 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 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 2 按电磁波的波段分类: 可见光遥感: 电磁波波长范围:0.38-0.76μm 红外遥感: 电磁波波长范围:0.76-1000μm 微波遥感: 磁波波长范围:1mm-10m 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 环境遥感 农业遥感 林业遥感 地质遥感 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 1.4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关键技术包括: 2. 遥感数据的传输与接收 传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 记录在胶片或磁带(存贮器)上,发回到地面接收站。 3. 数据处理与应用 数据校正、遥感图像解释与分析 、遥感制图。 1.5 遥感发展史 一. 遥感发展概况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E· L·Pruitt)于1960 年提出 。1961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等组织发起的环境科学讨论会上正式被采用。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 航空遥感阶段 航天遥感阶段 1 萌芽阶段 1839 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1903 年,用鸽子拍摄地面照片。 第一张空中像片 G F Tournachon 1820-1910 在气球上拍摄第一张巴黎的航空像 2. 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为航空遥感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一战中用飞机进和航空摄影及获取航空影像 二战中拍摄的航空影像 3. 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新时期的开始:1957 年10 月4 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气象卫星。 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美国发射Landsat-4,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高提高到10米。 1988年9月7号,中国发射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 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0.61米。 二、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主要用于制图以及铁路、地质、林业等领域的调查和勘测。 70年代,全国普遍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1970. 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东方红1 号。 经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发展,我国相继完成了从单一黑白摄影向彩色、彩红外、多波段摄影等多手段探测的航空遥感的转变;遥感在地质、测绘领域得到较广泛应用。 三. 遥感的发展趋势 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 高光谱遥感的迅速发展 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