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 关于课程的说明 “上天”与“入地” 侧重学校心理辅导 发挥我们的优势 2.参考教材 吴增强主编: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姚本先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岳晓东、祝新华著: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叶一舵著: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 3.考核 考试70%+作业20%+平时10% 关于作业: 建议展开一项“上天”的研究工作,对相关细节问题进行考察,尤其着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基本思路、重心、内容等方面,可以对各地教材进行细致分析。 4.课程内容 导论 理论(精分、人本、行为、认知) 方式(个案、团体、课程) 内容(人格、学习、生活、职业) 建设 档案 教师 5.教学 尽可能“入地” 事先要阅读相关材料,以便展开课堂讨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历史概况 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很重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出了很多问题 佐斌,1995,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1233名中学生,结果发现 二、心理健康的人是什么样子? 众说纷芸: 1.世界卫生组织:健康 1948 没有躯体的缺陷和疾病,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978 WHO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 1989年 WHO提出健康宣言,把健康人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中期 WHO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五快”、“三良”八大标准:“五快”——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2.心理健康 吴增强,20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具备积极地成长发展趋势 具有高尚的道德伦理精神 感觉不错 适应社会 进一步 发挥潜能 服务社会 叶一舵:二维适应论 吴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 思维发展正常,有创造力 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平静 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和意识 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能够承受挫折 能够较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 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和助人的精神 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再抽象 存在的敞亮 罗洛梅 自我核心,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和焦虑 中国人看重心理健康的哪方面? 人际伦理:和 三、有没有病(健康与否),谁说了算? 1.正常与否的划分标准 经验标准:内心 社会规范标准:大家 临床诊断标准:医生 统计学标准:众人 朱敬先,1992 判断自己的一个行为是否有问题: 是否明显妨碍工作,使效率显著降低 是否明显影响自己的态度,使得自己讨厌自己 是否明显影响与他人关系,使得自己或他人不愿交往 是否明显妨碍与现实的接触,使得自己不易辨认环境,或想远离环境 2.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动态 相对 个体与社会 适应与发展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一、依然众说纷纭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 1.这些概念背后隐藏着什么? 教育: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身体素质;生理卫生 活动:帮助学生的个体发展 2.官方 1994.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 1999.8.1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1.3.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2.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 3.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4.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刘华山:1996? 并驾齐驱 心理与思想 目的、内容、原则、方法 心理并不能纯粹从善恶角度看 过日子,不能认真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叶一舵,2003 以发展为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 具有独特目标 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服务性 专业性 科学性与艺术性 发展性心理辅导 着眼于健全人格与潜能开发,以促进终身发展 每一个人都像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滑向无边的未来 矫治、预防与发展功能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 1.目标 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发展性心理辅导 叶一舵 2.原则 个体性(主体性) 发展性 全体性 差异性 活动性 保密性 3.内容 人格 自我意识;情绪;性;危机干预 学习 动机;策略;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