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导论.doc

发布:2017-02-15约1.04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及使用。 开篇案例:贸易,一种伟大的交流 【案情】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会,以国际贸易为终身事业,似乎不像做IT或投资银行那么有吸引力,不过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一种伟大的交流:贸易如何影响世界》(A Splendid Exchange: How Trade Shaped The World)书中讲述了贸易发展的历史书序言中,作者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影响力,虽然这种影响力很可能并未被我们所意识到。 那是一个秋天,作者正在柏林旅行。离开酒店时,他顺手从前台的果篮里拿走了一个苹果。之后不久,他走到一个公园,感觉有点儿饿了,就从背包里拿出了苹果这时,他忽然注意到苹果上的标签,小小的苹果竟然来自新西兰,跨越了半个地球!虽然,就在不远的德国乡村果园,本地苹果也成熟了…… 数千年以来,人们消费了很多来自远方的商品。在1800年前的罗马,最具有地位象征意义的进口商品,是中国丝绸。极高的运输成本和风险,使之过于昂贵,仅供社会顶尖的精英阶层享用。而如今,发达的科技和物流基础设施,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社会各阶层的人们。 但是,这种繁荣景象只在和平年代才有。纵观历史,贸易依赖着它与政治之间的脆弱平衡:一旦贸易路线被战争中断,或被单一帝国垄断,商品价格就上涨,商品流通也被限制或彻底中止。 亚当斯密(Adam Smith)人类具有内在贸易倾向,贸易使们更加专注(贸易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你能想象必须发明并制造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每一件东西?除非你是《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否则这种情景是非常可怕的。 从政治角度来说,国与国之间总会有利益冲突。总有人赞成贸易保护主义,不管是在欧洲美国甚至是在中国也有像梭罗这样的人,批评科技给社会带来的便捷。所有这些声音都有它的道理。然而,伯恩斯坦自由贸易是和平及繁荣的最好推动者... 【讨论】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贸易真的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吗? 【分析】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基础上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的状态。公社内部人们依靠共同的劳动来获取十分有限的生活资料,并且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行分配。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但这还只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起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与欧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国际贸易活动,地中海、波罗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国之间也有贸易往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参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和供封建主消费的奢侈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17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