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阅读中彰显学生的个性.doc

发布:2018-03-03约5.1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阅读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内容提要】: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所以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就要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将整体感知、揣摩品味、深层领悟三个层次具体实践到学生的个性阅读中,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搭建探究的平台,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放飞心灵,结出硕果。 【关键词】:个性阅读 感受体验 探究思维 【正文】: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在每时每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阅读也因此出现意义重建的多元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了自知。”阅读正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读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亦即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可见,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个性化阅读具有双重性:自主性和独特性。所谓自主性即真正有效的阅读,完全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任何人不能越俎代庖。同时,由于遗传、家庭、成长环境、社会阅历的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即独特性。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和独特,即而产生独特的见解、感受、体验、理解,构成了他们的个性,使之与别人区别开来。 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阅读,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读书的从容与自在,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一颗颗稚气、澄明的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然地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使其个性得以弘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彰显个性,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一、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如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观舞记》,用欢快明丽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读《山中之友》,用铿锵有力的《命运交响曲》导入《音乐巨人贝多芬》等等。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因而促进个性化阅读。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通过体验进行对话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就不可能有对话的生成,所以体验过程是关键。只有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学生才能对文本意义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在这种阅读体验中丰富自我,扩大自我,得到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换句话说,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有助于真正确立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地自己学习,实现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将这三个层次具体实践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学生的体验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层递性,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共鸣,再到情感升华的高级体验层次,如此步步为营,才会使学生的体验更加细致入微,对课文所作的理解才会更加坚实有效,并有新意,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首先,整体感知是个性化阅读最初的情绪感染的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文学作品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作品的情感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情,并以一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课文,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这一阶段主要有直接体验和情景性间接体验两种形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多是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那么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