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荣民总医院护理部报告人廖秋月学历台北医学大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1 X世代護理人員 工作價值觀之探討 背景 1.護理職場正面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嬰兒潮與X世代。 2.嬰兒潮世代:出生在1946~1965年(37~56歲)護理人員。 X世代:出生於1966~1980年(21~35歲)護理人員。 3.X世代的特質:有自己的思想及行為模式;重感覺甚於理性;以逸樂為取向;沒有積極的使命感也沒有絕對的價值體係;自我表現相當濃厚。 背景 4.護理職業特性:高壓力服務性的專業;需輪值大小夜班;採輪休制度;需有高度犧牲奉獻的精神。 5.能否繼續留住及吸引這群X世代護理人員的心?實在值得護理界主管們關注與重視。 研究目的與方法 1.從組織社會化的角度而非從職業輔導的角度來探討。 2.深入了解X世代人員從事護理工作時對其所面對的工作情境:包括護理組織任務特性、護理組織結構特性與護理職業特性間的主觀感受與偏好程度。 研究目的與方法 3.X世代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量表得分愈高時,就顯示其工作價值觀,愈傾向於護理組織任務特性、護理組織結構特性與護理職業的特性;且與護理組織的適配性愈佳。 研究工具 「工作價值觀量表」 做為評量工具。 研究工具 「工作價值觀量表」包括: 1.內在價值(護理組織任務特性): 「利他主義」、「崇高情操」、 「理想抱負」、「成就感」。 研究工具 2.附帶價值(護理組織結構特性): 「權威性」、「階級性」、 「支配性」、「紀律與服從性」。 研究工具 3.外在價值(護理職業特性): 「經濟性」、「規律性」、 「堅毅與能力」、「發展性」、「專業性」。 研究對象 台北市六所公、私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教學醫院, 320位X世代臨床護理人員。 研究結果 一、X世代護理人員整體工作價值觀是屬 於中下或偏弱的程度,在主觀感受上 較偏好內在價值(護理組織任務特性) 較不偏好外在價值(護理職業特性)與 附帶價值(護理組織結構特性)。 研究結果 偏好護理組織任務特性的原因是: 1.護理是利己利人的專業,可做善事又可受惠於家人及親朋好友。 2.喜歡與人互動及協助病人的滿足感。 研究結果 不偏好護理組織結構特性的原因是: 1.護理部的組織太過官僚化,階級分明及層級觀念太重。 2.少有與護理部中高階主管接觸的機會,在溝通上有距離。 3.護理部規範與規定限制太多,新實施的政策也少用雙向溝通做詳細的說明,僅是單向公文宣佈。 研究結果 不偏好「護理職業特性」的原因是: 1.無法上正常班別,婚後仍需輪值大小夜班,給家庭及個人帶來莫大的困擾及衝擊。 2.升遷成為護理主管或上正常班別的機會,均非常的渺茫。 研究結果 二、內在價值取向(護理組織任務特性)較 偏好「利他主義」原因是: 病患是她們服務的對象,故應以病患及 家屬的利益做為優先的考量。 研究結果 內在價值取向(護理組織任務特性)較不偏好「成就感」,原因是: 1.成就感侷限於臨床實務及工作中才有較多的獲得,但很容易被挫折感所取代。 2.所獲得的報酬與回饋,與護理人員實際付出的辛勞無法比擬。 研究結果 三、附帶價值取向(護理組織結構特性)較 偏好「支配性」,原因是: 1.支配護理工作乃護理主管責任,可確保病患照護的品質。 2.有護理主管分配與指揮,較能熟悉應執行工作內容與任務,且能隨時給與輔導與協助,避免疏漏與錯誤的發生。 3.對護理工作能有效的運用與穩定上均有幫助。 研究結果 附帶價值取向(護理組織結構特性)較不偏好「權威性」,原因是: X世代對「民主」觀念比較深,非常重視「合理」與「平等」。 研究結果 四、外在價值取向(護理職業特性)較偏 好「堅毅與能力」,原因是: 常需接觸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的 場面,每經歷一次事件都會有新的體驗 與認知,久而久之養成堅毅的個性與豁 達的人生觀,增強自己對事物獨立思考 、判斷及處理能力。 研究結果 外在價值取向(護理職業特性)較不偏好「發展性」 原因是: 1.升遷主管的機會不多。 2.無法享有與醫療部科主管相等的地位與權力。 3.尚需自付訓練費用或僅給予部份公時的時間參與,影響教育培訓的意願。 研究結果 五、已婚、志願從事護理工作、服務於區 域醫院層級的X世代護理人員、其整 體工作價值觀的總平均得分,顯著高 於未婚、因親朋師長期望及考試分發 而從事護理工作及服務於醫學中心的 X世代護理人員。 研究結果 六、在個人屬性(年齡、婚姻狀況、 子女數、教育程度、職位、從事 護理工作動機),及醫院屬性 (公私立醫院別、醫院層級不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