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的用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了”的用法
【摘 要】“了1”和“了2”的使用问题一直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结果上结合留学生的使用偏误对“了1”、“了2”的语法意义,使用条件及限制,“了1”的自由隐现情况及“了1”、“了2”的异同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后人的应用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了1”;“了2”;动态助词;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了”有两个,一是动态助词“了1”,一是语气词“了2”。“了1”、“了2”语法功能各异使用复杂,再加上它们的书面表现形式相同,这就给“了1”和“了2”的应用带来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在留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因弄不清楚二者的用法而产生一些偏误。本文力求结合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及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中留学生的偏误情况对“了”的具体用法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一、语法意义
“了1”
1.粘附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表示实际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完成。
例如: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昨天夜里就借了咱们街坊家老曹的那辆车,练了会儿。
也表示想象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完成。
例如:
将来我们使用了拖拉机,一定又是个样子。
跟他们谈话就是我的工作,你要有什么话等我闲了再谈吧。
家祥道:“我看不选代表也行。”恒元道:“不妥。章工作员那小子腿勤,到丈地时候来了怎么办?……”
2.形容词后带了“了1”表示性质变化的实现,后面往往跟数量词宾语。
例如:
按照你说的办法,确实是快了一些。
这块布下水以后缩了三寸。
“了2”
1.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已经发生了的变化。句尾带“了2”的句子一般 用于提醒说话人注意某个新情况的出现或报告一个新信息。
例如:
姐姐结婚了。
现在是秋天了,你看,树叶都黄了。
我两年没看电影了。
报告即将发生的变化。
1)用“要/快/快要/就要……了”等。
例如:
火车快开了,该上车了。
明天他就要走了。
2)提醒说话人注意某个动作即将开始。
例如:
吃饭了。
我该走了。
表示在某种假设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某一情况。
例如:
如果过去我们不是那么大手大脚的花钱,房子早就买到手了。
大姐是很敏感的,如果说话不当,引起她的怀疑,那就糟了。
2.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
孩子跑到哪里去了?
这孩子今年多大了?
3.祈使语气
表示劝说商量
例如:
别再打扰他了。
可以开车了。
表示催促命令
例如:
别等了,动身了。
时间不早了,起来了。
表示禁止,终止某项变化。一般用于使用“别”、“不要”的动词谓语句句尾,表示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发生一些变化:终止或放弃某个动作或决定。
例如:
看你咳嗽成这样,别再抽烟了。
你今天就别走了。
4.表示感叹语气。一般用于新情况超出了说话人的预料。常用于“太?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可用于积极与消极的方面。
例如:
他今天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你要是能来参加这个活动,那就太好了。
这件衣服的式样太老了。
他也太不懂礼貌了。
语气词“了2”可以用于句中列举,后有停顿。
例如:
我们的蔬菜水果就是新鲜,架子了、黄瓜了、西红柿了,个个水灵灵的。
小豆子的房间太乱了,书了、废纸了、玩具了,满地都是,也不收拾一下。
“了1+2”
有时候句末的“了”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又可以表示情况、变化的出现,兼有动态助词和语气词的性质。
例如:
杨老师把报纸拿走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馒头蒸好了。
二、“了”的使用条件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小节中我们对必须用“了”的句子的特征作了一个简单地考察分析,以下是分析结果。
1.“了1”
大部分动词要表示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时,大多数要用“了1”。尤其当动词后的宾语前有数量词修饰是动词后必须用“了1”。
形式为:动+了+宾语
例如:
昨天我买了两本书。
孩子吃了不少糖。
大家早就原谅了我。
离合动词表示完成,“了1”放在中间,常带补语或定语。
例如:
下午我睡了一会儿觉。
刚才他洗了个澡。
在以单句中表示动作完成的句子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时,动词要带“了1”。
例如:
他收到了妈妈寄来的包裹。
他问了他两次同样的问题,他都没有回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