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社会和自然”课程更名为常识。 6、1937年,《幼稚园常识160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根据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编辑的,是一本专供幼稚园参考的常识教材教法书籍。 四、现代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60年初,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做法。 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在“教养活动”项目中有“认识自然环境”一项,并有相应的大纲和教学任务。 解放初直至文革前,我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基本上是全面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制定的。 比较重视系统的,由浅入深的知识教育,并以季节变化为主线来进行认识自然的教育。在方法上,则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伴有儿童的观察、种植和饲养活动。 198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草案) 其中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条目 小班8、9条,中班10—12条,大班9—12条。 1982年,根据上述刚要的内容,出版了全国统编教材《常识》(教师用书)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国外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89年6月《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后,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些旧观念、方法受到了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其目标、内容和方法均与以往的自然常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以后,各地幼儿园相继开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的研究。 2001年7月,原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将“科学”与“社会”“语言”“健康”“艺术”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重点 以下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2001年颁布。 科学 (一)目标 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 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 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指导要点 1.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目标) 科学 (一)科学探究 (二)数学认知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各年龄段2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4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 ◆各年龄段4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4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目标3 感知形状和空间关系 ◆各年龄段3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2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各年龄段3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2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各年龄段5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4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各年龄段5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3个方面的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施燕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 2、王冬兰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