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记忆的结构和模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记忆的结构和模型
导语
人通过知觉从外界获得信息,再在记忆中贮存下来。由此,人得以积累知识并在后来加以运用。这些贮存的信息即使对于知觉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记忆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不仅是知觉,任何其他一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从认知到情绪情感以至个性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成一个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正因为记忆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将有关记忆的研究作为重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章将介绍记忆的阶段理论,包括两种记忆说和三种记忆说等,以及阐述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加工水平说。后面两章还将专章论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主题词:记忆,遗忘,复述,短时记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记忆的阶段说,两种记忆说,三种记忆说,加工水平,记忆的加工水平说
第一节 记忆的阶段理论
一、研究简史
1885年,现代心理学发端时期著名德国学者Ebbinghaus开创记忆研究。他首创无意义音节,用定量方法(以再学法的节省率为指标)研究记忆,但Ebbinghaus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长时记忆中的语义记忆。自此以后,记忆问题在各个时期都受到重视,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19世纪末叶到本世纪50年代,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是沿着Ebbinghaus的方向进行的,虽然涉及到记忆活动的不同环节和方面,但所研究的是那种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保持很长时期的记忆,如人能记得并背诵很久以前学会的一首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在这几十年间,心理学只知道这一种记忆,或者说,把记忆看成是某种单一的东西。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工程技术的需要,在信息论等新兴学科的影响下,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另一种记忆现象,即那种只容纳有限的几个项目并保持短暂的记忆,如翻看笔记本上的某个电话号码后就去打电话。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随着认知心理学兴起,短时记忆研究在50年代中期蓬勃发展起来。大量的初期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在信息的容量、编码、保持和作用等许多方面都与长时记忆不同。因此出现一个新的看法,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不只存在一种长时记忆,而是存在着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记忆。由此提出了两种记忆说(Dual Memory Theory)。此外,又提出了其他种类的记忆,其中所谓的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即那种保持感觉信息极其短暂的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同样引人注目并为大家承认。而长时记忆后来也不再被看作是单一的,有人进一步将它区分为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这也体现出同样的分析观点。短时记忆和两种记忆说的提出,以及感觉记忆的确定,对19世纪末叶以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传统观点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引出了记忆结构问题。它是当前记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它反映出近百年来,心理学的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引起不同意见,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和争论。
二、两种记忆说
(一)基本观点和模型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因而又称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短暂地保持,利用默默地重复即复述(Rehearsal)可避免迅速遗忘。在没有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短暂保持(约15-30s),但只要复述在进行,信息即可随着复述而一直保持,并且还可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1965)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他们借用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提出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两个术语。初级记忆即指短时记忆,次级记忆即指长时记忆。他们首创应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见图4-1。从此在认知心理学中,开始盛行用框图来表示心理活动的结构和信息流程。
图4-1 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据Waugh和Norman,1965)
目前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对短时记忆的承认。在临床方面早就发现,脑震荡患者常伴有遗忘症。例如,受到猛烈撞击的汽车驾驶员或足球运动员经常不能回忆出受伤前几秒钟发生的事情,但对受伤前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却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