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诵读《客至》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发布:2025-03-10约2.8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诗词诵读《客至》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客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古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客人欢聚一堂的情景,展现了诗人豁达、率真的个性。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鉴赏,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诵读、分析,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客至》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难点:

1.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体会其豪放与率真的性格。

2.将古诗词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解决办法:

1.通过诵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设计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古诗词的意境。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客至》诗歌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描绘诗人生活背景的视频、展示诗歌意象的图片等。

3.教学工具:准备粉笔、黑板或电子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教学内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笔记本和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古诗词吗?有没有哪些古诗词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其原因。

3.老师总结:“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客至》,感受诗人与客人欢聚一堂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客至》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和客人之间有哪些互动?”

4.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三、细读课文,品味意境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花径”、“酒家”、“落花”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老师提问:“诗中的意象有何作用?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喜”、“怒”、“哀”、“乐”等。

2.学生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客从何处来”、“把酒话桑麻”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老师提问:“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这与他的性格有何关系?”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提升审美

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有何艺术特色?如何体现古诗词之美?”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对仗、韵律、意境等艺术手法。

3.老师提问:“这首诗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

4.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老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客至》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老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诗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七、课后作业

1.课后熟读《客至》,背诵诗歌。

2.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客至》意境相似的诗歌。

3.收集有关孟浩然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八、板书设计

1.《客至》

2.意象:花径、酒家、落花

3.情感:喜、怒、哀、乐

4.艺术特色:对仗、韵律、意境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客至》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客至》这首诗的意境、情感、意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从而提高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诵读、分析和创作,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