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摘 要:对过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其培养的现实需要。人们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与提升策略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较少,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加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类研究,重点研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迈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过去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梳理,既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的理性诉求,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就开始凸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就业能力这个概念。而我国最初引进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运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研究。尽管这样,由于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不尽相同,使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至今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国外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词汇,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解读。欧维顿(Overta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向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范德海登(Vander Heijden)认为,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与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1]。早期西方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是由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与品质所组成,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直到2004年,在对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界定时,美国学者富盖特(Fugate)等才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为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取工作的能力,由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与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构成,拓展了就业能力研究的视野。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缘于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高校大规模扩招。199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步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时代,1998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于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最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文少保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2]。而谭诤则认为,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不能充分诠释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取、职业岗位的获得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中,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界定必须包含社会资本因素。笔者认同这种说法,因为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隐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大学生就业中实际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本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积累,以便毕业时能较顺利地就业。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就开始凸现,突出问题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期望错位,求职漫无目的,职业获取能力低。很多毕业生择业时仍偏重于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与环境较好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与市场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离。一方面,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而大学生却并不愿意到一些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就业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生了错位。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在寻找工作时流露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茫然,是限制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另外,大学生对薪资期望太高,与绝大多数单位提供的月薪也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职业获取能力低的原因[3]。
(二)专业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理念、培养方案、教材到实施等都还带有精英教育的特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