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新)二年级上册(2017)_雾在哪里11.14简案(1) 公开课教案课件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统编版二上第20课《雾在哪里》
临平区实验小学 叶梦璐
设计理念
《雾在哪里》是统编版二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人文主题“想象”和语文要素“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行编排。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淘气的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教材还安排了两幅插图,将被雾遮住的景象和云开雾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与课文相辅相成。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二、四、六自然段结构相同,先写雾的语言,再写雾怎样做,最后写藏起来之后的景色,借助句式“无论...还是...都...”写出大雾笼罩下的景物,既让人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提供了语言依托。
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乐于表达,他们也具备一定识字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语言积累还不丰富,想象说话能力有待加强。根据学情,发挥想象感受“淘气”和仿说表达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我通过借助图片、仿照句式、小组合作等方式来突破重难点,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大单元教学所提出的大情境,让孩子勾连起自己生活的情境,发现山川草原、自然物象,因为有了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显得那么神奇而有趣,所以本课也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借助丰富的想象能将场景、故事富有趣味地表达。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字源识字、换偏旁等方法认识“雾、梁、淘”等生字,会写“岸、屋”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
3、仿照课文例句,用“无论……还是……都……”说一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让学生体会自然景物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
用“无论……还是……都……”进行说话仿句练习。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展开想象,体会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圈画课作本难读的词语。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 读题导入
认识“雾”
出示雾景图片,说说看到的景象,引出“雾”。
认读生字“雾”,交流识字方法。
拓展雨字头的字,明白“雨”字头的字一般都和水或天气有关。
读好课题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
板块二: 初读课文 梳理脉络
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自读课文。
小老师读阅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反馈课堂作业本学生觉得难读的词语,多种形式读,相机正音并有重点地识记音形义。
读好本课最难读的两个长句子。
初谈雾印象,随文识记“淘”
这个“雾孩子”初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引出“淘气”。
随文识字“淘”,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点拨:遇到部件相同的字,换偏旁真是个好方法。
梳理文章脉络。
淘气的“雾”来到了哪些地方?回到课文找,用方框框出来。
反馈交流,板贴地点。(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
借助表示顺序的连接词和板书,完整表达,串联课文。
板块三: 聚焦语言 发现密码
学法引导,感受“淘气”。
师:让我们跟着雾孩子的脚步,先来到海上和他一起玩捉迷藏。
自读第三自然段,数一数有几句话。
请生分别读好三句话,发现每一句话写了什么,用不同的线段标明。
师生共学第3自然段,引导发现语言特点。
通过多形式、个性化的朗读,读好雾的语言,体会淘气。
关注关注“于是”,使句子连接紧密。
结合句子想象海面上发生的变化。
感情齐读第三段。
由扶到放,迁移学习第4自然段。
师:淘气的孩子脑袋里总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对吗?看着白茫茫的的大海,他又冒出了一个新主意,这次它又要藏什么呢?
回顾学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
①找一找,划一划(用不同的线标记出雾说什么,做什么以及发生的变化)②读一读,演一演,读出雾的淘气。
反馈交流。
小组展示。组长组织汇报,组员找到并读出哪些是雾说的话、雾做的事、发生的变化。
相机理解“连同”和“霎时”(板贴天空、太阳)。
指导朗读,读出海面变暗的感觉。
对比段落,探究语言密码。
想一想、议一议:发现3、4自然段语言表达密码。
发现构段方式,体会有条理的表达。(先写雾——说了什么,再写雾——做了什么,最后写——发生的景色变化)
对比句子,引出关联词语“无论…还是…都…”,动笔圈一圈。相机板贴。
带着以上发现,回读感悟第3、4段。
板块四: 想象说话 拓展训练
整合园地,借助图式,句式训练。
结合语文园地七识字加油站,进行句式训练。
有一天,雾飞到( )。“我要把( )藏起来。”于是,他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看不见了。
小组交流,展开想象,大胆表达。
小组交流讨论。
展示交流,分享想象内容,演读作品。
(要求:认真倾听,生生互评。教师评价,适时指导。)
师生互动,再次感悟“淘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