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二课时说课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 “感动我们的人”,这些“感动我们的人”或是为了别人活得更好,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或是为了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正是老汉在生死面前的抉择,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本文以简短的语句,频频分段的形式,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塑造出危急时刻果决指挥,舍己救人的老汉形象。文章题目蕴含深意,构思新颖别致,语言简练生动, 字字句句震撼人心,让人读时身临其境,读后饱含热泪 。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教学要求以及文本的特点,着眼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规律,本课拟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肆”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并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由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生字新词的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洪水之 “猛”,情况之“险”;初步体会课文的表达特色。第二课时主要抓住有关语句,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总结课文的表达特色。理解“桥”的含义。
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说明。
二、说教法。
由于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好表现的年龄阶段,又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拉近学生、教师、文本、及作者间的距离。让学者、教者、及文中的人物同急同悲。
2、启发引导法。教师精心设计研读性问题,“在来势迅猛的洪水中,大家争相逃命时,哪些事情是你没想到的?”让这个问题钩子深深钩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以“你有什么想问老汉的?”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让学生在研读时动脑、动手、动口、动心。
3、指导朗读法。教学时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读,或默读、或自由朗读、或分组朗读,或引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精练,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评价激励法。适当、适度的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教学中,伴随着学生读书,交流活动采用师评、生生互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自主探究法。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阅读时让学生自读自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文中圈点批注。
2、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3、读与说写结合法。在读中想象,换位思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并及时运用。说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目的性,而读又提高了说写的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怀着语文课应为学生下鲜活的语言,留下生动的形象,留下永恒的精神,留下习作方法的理念,本设计“以语言为载体,以读为主线,以感悟、想象为手段”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再次感受洪水迅猛
二、品词析句,感悟老汉精神
三、领悟表达特色,读中学写
四、质疑释“桥”,领悟深意
上课之前让学生齐读名言,谈自己的的体会。“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生命,通过学习本文,对生命有新的感悟。】
一、创设情境,再次感受洪水迅猛。(3—4分钟)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新课伊始,让学生听写描写洪水的词语,并用所听写的词语描述洪水,再播放洪水的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检查了学生词语的掌握和积累情况,并活用词语描述洪水,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品词析句,感悟老汉精神。
(一)自读自悟,圈点批注。(5—7分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7-27自然段读,边读边感受,在来势迅猛的洪水中,大家争相逃命时,哪些事情是你没想到的?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没想到的,就是一般的人无法做到的,令人感动的。哪些事情是你没想到的?变换了问题的形式,刺激着学生的神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指读内容为读我没想到的地方,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具有个性化。】
(二)交流互动,品读感悟。(12—15分钟)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几个地方:
学生谈到“没想到,老汉是第一个来到木桥边,但他没有第一个过桥,而是留下来了。”出示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