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运会改革新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校校运会改革新思考
摘 要:目前,针对高校校运会在目标定位、项目设置、参与学生、组织主体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新时期高校校运会应贯彻学校体育宗旨,构建健康、大众、生活、娱乐、时尚的综合体育文化节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高校 校运会 改革
高校校运会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高校体育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对高校体育起着导向、推动作用。多年来,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校运会一直承袭竞技模式, 墨守成规,缺乏新意,只注重挖掘人的生物潜能,追求人的生理极限,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剥夺了广大学生平等参与的权利,抹杀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以至于产生“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绝大多数人没事干”的怪象,校运会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高校校运会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校运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定位单一。传统的高校校运会,重尖子、重胜负、重选拔,轻群体、轻参与、轻普及, 过于强调竞技目的,功利性强,抓了少数人、丢了大多数,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与奖牌当成了主要目的,忽视了对全体学生进行以培养健康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背离了学校体育的宗旨。
2.项目设置单一。传统的高校校运会只限于田径运动项目,在项目设置上沿袭奥运会、全运会的模式,只是减少了几个难度较大的项目,如:撑竿跳高、马拉松、链球等。这些项目内容单一、技术难度大、集体团队项目少、竞技特征浓烈,缺乏趣味性、娱乐性和团体性,大部分的项目与学生平常的生活毫无关联,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参与学生单一。由于传统校运会的目标定位停留在狭窄的竞技体育单一层面上,总分、名次成为各院系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校运会往往只是成为“体育精英”表演和金牌争夺的舞台,普通同学很难参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校运会竞赛规程的限制,参赛人数比例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4.组织主体单一。大部分校运会的组织工作主要由校体委或体育学院(部)负责全程运作,教师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组织比赛,工作量很大。校学生会、各学院学生会和广大学生显得爱莫能助,各学院的领导和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功能和魅力了解甚少。这种体制只强调了体育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对他们组织管理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高校校运会改革的设想
新形势下,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结合高校学生特点,构建健康、大众、生活、娱乐、时尚的综合体育文化节成为新时期高校校运会改革的必然趋势。
1.转变目标定位。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改革传统校运会,构建体育文化节,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目标定位,贯彻学校体育方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贯彻“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理念,注重师生员工和社会共同参与,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统筹协调。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校师生的盛大节日。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主管体育的校长挂帅,有宣传部、公体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共青团、后勤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负责人参加的体育文化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体育文化节各项工作。特别要处理好体育文化节与学校年度体育活动总体安排、体育文化节活动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体育文化节校级活动与院、系、班级活动等之间的关系,抓好体育文化节方案制订、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重要环节,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做好经费预算,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体育文化节安全、顺利、有序进行。
3.改革项目设置。体育文化节在改革传统竞技项目的基础上,应着重增设集体类、趣味类、益智类、表演类和挑战类等项目内容。集体类项目如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男女混合接力赛等;趣味类项目如足球的颠球、飞镖、呼拉圈、多人跳绳、篮球投准等;益智类项目如围棋、象棋、桥牌比赛等;表演类项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瑜伽、武术等;挑战类项目如校园吉尼斯、攀岩、定向运动等。这些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特点,健康、大众、生活、时尚、娱乐,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使体育文化节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建、共享的体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