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ppt

发布:2017-05-05约4.62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选)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王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气韵从宋代始逐渐消解 “韵”在宋代成了艺术品最高的审美标准,追求超凡脱俗,但缺乏内在的生气与活力。 腊梅山禽图 芙蓉锦鸡图 瘦金体 气韵消解的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气运的衰落,是根本原因。 气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消解具有必然性。 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冲击,促使了气韵的消解。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意境 意境内涵的历史生成 《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 佛教:境界指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佛家觉悟境地,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和认识。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主客统一 情景交融 时空转换 言有尽而意无穷 辩证的哲理智慧 有无相生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 鸟 高 飞 尽, 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 只 有 敬 亭 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叩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 ——(清)邹一桂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中和 基本内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不能寂然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言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言情欲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