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0.ppt

发布:2017-05-08约2.34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差异 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 二、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特征: 1.综合性。 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 2.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 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对于“中”的重视反映出中国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允执厥中” “中而有节,和而不同” 《尚书·尧典》中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它早于西周末年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所谓“成均之法”的“均”就是“调”的意思,也就是指对音乐各要素的调和。所以“成均之法”是音乐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之—。而“成均之法’’的最高准则就是“中和”。 ? 中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 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儒道两家的互补构成了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儒家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乐,而且是雅乐, 其风格是中和。道家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水墨山水画.其风格是玄妙。 儒家的和 吴经熊说: “中国哲学有三大主流,就是儒家、道家和释家,而释家尤以掸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洋溢着悦乐的精神。……一般说来,儒家的悦乐导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人世、出世的和谐。 由此可见,和谐实在是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悦乐精神的核心。和谐原是音乐的用语,有和谐就有悦乐, 《礼记.乐记》说: ‘乐者,乐也。’也就是这个意思。 ?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说明他对通过艺术活动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审美中予以实现有着高度的自觉。 孔子对审美人格以及反映审美人格的文学艺术所提出的中和的、温柔敦厚的风格,被奉为普遍的、最高的、乃至是绝对的规范。 《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首先,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 1.是情感的适中。 孔子评《诗经‘周南‘关雄》,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成了后世诗歌评论的一条重要标准。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盛赞其温柔之美。孔安国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朱熹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过而伤其和也”。 中和的审美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之初的必然产物。 道、性、情----中和 荀子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2.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一一就是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等等。 “中和之美”恰是“仁学”在审美上的应用体现.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郑玄注:“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尚书 尧典》中说:“八音克谐,天相夺伦,神人以和。” 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持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而是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或者说天人合一 中国绘画中的浓淡虚实、线的连断、画中的留白都体现着中和之美 ? 春江花月夜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首先,中和之美不仅是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而且也是伦理实践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换句话说,中和之“美”,同时也就是中和之 “善”。 其次,中和的基本内涵和审美特征包含着对立因素的折中、调和,包含着多样性的统一,因此,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意义也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活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最后.中和是一种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