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蒋朝军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41004)
【摘要】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3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3.6%(160/171),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6.6%(131/17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BPH效果明显,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增生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171-02
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指前列腺组织细胞增多,导致前列腺肥大,常见于中老年男性[1],BPH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等待、排尿困难、尿失禁,严重者会出现血尿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作为一种微创疗法,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2]。本文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34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3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位17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9~84岁,平均年龄62.1plusmn;8.6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4.5plusmn;1.3年,其中伴有血尿42例,尿潴留37例,输尿管结石18例,膀胱结石2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63.3plusmn;8.3岁,病程8个月~16年,平均病程4.8plusmn;2.7年,其中伴有血尿39例,尿潴留38例,输尿管结石21例,膀胱结石1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化验、肾功能化验等,通过B超等对PBH的具体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解。对于伴有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的患者,先进行碎石治疗,结石排出后在进行PBH手术。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式手术:麻醉后,行常规消毒,铺盖无菌巾,自耻骨上方起始,经膀胱,逐步将膀胱颈部切开,将前列腺体剥离并取出,然后对膀胱颈进行缝合,留置导管,逐层关闭切口。
观察组患者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采用奥林巴斯F26电切镜系统,电切功率250~300W,电凝功率100~200W,冲洗液为0.9%的生理盐水。首先硬膜外麻醉,手术体位取膀胱结石位,常规消毒后,铺盖无菌巾。在监视器直视下经尿道插入电切镜,观察患者周围组织及前列腺情况。手术时冲洗液持续低压冲洗,若增生以中叶为主,则先行6点钟方向处切除;以两侧叶为主,则先行12点处切除。手术切除深度以达到包膜层为宜,若手术超过1h,应给以患者静注速尿20mg,待电凝完全止血后,以冲洗液冲洗至透明后停止。放置F20~F22三腔气囊导管,保留5~7d,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1~3d,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1.4 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评级分为3级,显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体征恢复正常,无后遗症;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但未恢复正常;无效:术后3d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lt;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出血量等各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3.6%(160/171),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6.6%(131/17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具体见表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