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案-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可能性》教案
一、教案背景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概率正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不确定现象,即数学中常说的随机现象。学习随机现象必须进行大量的观察和试验,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基础。
二、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师知识。在编写本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可能性》的优秀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设计教材,可参考以下网页:
【百度网址】:/s?word=%CB%D5%BD%CC%B0%E6%B6%FE%C4%EA%BC%B6%BF%C9%C4%DC%D0%D4%BD%CC%D1%A7%C9%E8%BC%C6tn=sitehao123
三、教学课题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册第98~99页第十一单元中《可能性》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四、教材分析
可能性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都遇到过,但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用简单、直观的摸彩球活动来说明其结果的三种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可能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摸球这类具体的活动,才能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不确定,产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五、教学方法
在“可能性”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出了可能性的有关概念,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别,学会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判断,并会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判断、推理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3.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硬币 小球红、黄、蓝各6个 球袋子3个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观看一段足球比赛的录像)
【百度视频】:/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7%E3%C7%F2%B1%C8%C8%FC%B5%C4%C2%BC%CF%F1fr=ala0
师:足球比赛前常用抛硬币的方式来挑选场地和决定谁先发球。
师抛一枚硬币,问:哪面朝上?
生:我选正面。
师:“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吗?让他再抛一次、十次、一百次,还会正面朝上吗?你们想试试吗?
(说明:在日常生活里,学生经常看过或经历过抛硬币事件,这样熟悉的情境容易使孩子产生愉快心情和跃跃欲试的愿望,对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起了激励作用。)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游戏活动一,抛硬币。
活动要求:
(1)组长做记录。
(2)其余3位组员每人抛2次,一共抛10次。
(3)抛到正面在正面格中做记录,反面就在反面格中做记录。
(4)统计正、反面分别出现的次数。
统计正、反面分别出现的次数。
正面( )次
反面( )次
通过抛一抛,填一填等操作性的活动,加强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2.小组汇报,引出新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统计表:
抛硬币情况统计表
小组 1 2 3 4 5 6 7 合计
正面 5 7 4 6 6 7 3 38
反面 5 3 6 4 4 3 7 3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
师:你发现什么?
生1:出现正面的次数多一些。
生2: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说明: 新课标非常重视孩子的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你发现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回答热烈,教师利用孩子的回答作为本课新知识引入的切入点,引出课题,并进入下一个活动。)
3.游戏活动二,摸球。
老师把6个红球放进袋子里,让学生先猜一猜,再摸球。
师:请你摸一个球,你会摸到什么球?
生:一定能摸到红球。
师:为什么?
生:袋子里只有6个红球,所以每个同学一定是摸到红球。
学生热情高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