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信用社新员工管理风险与对策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银行系统论文:信用社新员工管理风险与对策探析
一、引言
##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年,在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农信社改革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农信社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招聘新员工、老员工内退”的人事改革。##年,中山农信社第一次大规模招聘大中专生75人,至##年底,累计招收新人759人,员工总数为1956人。##年,预计招收新员工201人。新员工的加入,给中山农信社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员工队伍年轻化;更新了该社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员工整体的文化水平。截止##年末,全体员工中30岁以下占比42%,新招收员工硕士学历占比0.92%,本科学历占比52.57%,大专学历占比44.00%。新员工中有一大批走上了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助理以上领导干部中,研究生学历占比2%,本科学历占比51%,大专学历占比45%,平均年龄35.7岁。没有走上领导岗位的新员工也有大批成为基层信用社、机关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年以来人力资源改革可谓成效显著。
但是,大批新员工的加入也引发了员工新老交替频繁、业务经营不稳定,新员工业务操作差错率高,新员工流失率高、招聘成本攀升等问题。为了深入揭示农信社新员工入职后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其内心的想法和态度,笔者综合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包括与新员工谈心、听取信用社领导班子对新员工管理的经验与困难,研究##年以来新入职员工的基本数据,并结合理论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新员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农信社新员工管理的现状
对中山农信社来说,##年是新员工招聘的高峰,达到300多人。新员工报到后下分到各个镇区信用社实习,然后分批次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为10天),培训的内容为业务知识、金融业服务礼仪、建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培训采取上课与自习相结合的形式,课余还组织开展晚会、军训、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培训结束再返回信用社实习,半个月左右安排柜员上岗证考试,考试合格才可以临柜台操作业务,但由于分批次进行,排在后面的员工真正上岗可能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新员工一律要从一线业务做起,当信用社部室、联社机关部室缺人手时,根据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调入相关部门。在各个镇区信用社,员工住宿、交通等存在不同的情况,上班的地点和工作条件也有较大的差异。为了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开展信贷、计财、稽核等业务上岗资格考试,以选取各条业务线上的专门人才。
三、农信社新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一)新老交替频繁,影响了业务的稳定开展。
由于农信社大批新员工进入,但短期内不能立即接替相关的岗位,同时又有大批的老员工内退,造成了基层信用社人手紧张,为了更好落实“四项制度”,杜绝“三人分社”,争取早日实现“五人分社”,各信用社压缩部门人员数量,充实网点员工,一方面加大了部门人员的工作压力,原来2-3人的综合部、财会部压缩到1-2人。造成各项管理工作仅能维持在正常运作的水平,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做出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造成营业网点工作效率降低,客户投诉率上升。
(二)新员工业务操作差错率较高,加大了操作风险。
在实地调研中,基层信用社领导班子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新员工业务操作中,容易犯错误,使用冲正交易相对较多。通过对新员工的调查,我们发现高差错率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集中培训时间短,各信用社对实习员工的业务操作培训千差万别,模拟上机实际操作不够。目前该社全面实行综合柜员制,一个柜员可以独立操作前台业务,不像实行复核制由出纳和会计共同办理业务,工作压力之下难免出现差错。出现差错,对新员工来说会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信心;对企业来说,会提高操作风险,引发客户投诉,降低工作效率。
(三)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目前,一些联社为了打好金融企业工作基础,要求新员工首先要从事一线业务操作,这虽然也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但没有针对新员工的不同特点、爱好、兴趣设计出以后长远发展的规划,也没有划分出信贷、财会、人力资源、文秘工作等不同业务线对任职能力的要求,没有指明员工努力的方向,导致新员工对前途感到迷茫,从而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每天只是在应付工作。
(四)不能正确认识工作岗位之间的轮换。
新员工在刚进入新单位工作,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往往一开始表现出一种冲劲。部分新员工由于其突出表现,很快被上级联社挑选到部门工作当中,对他们来讲,刚进入新环境工作不久就能得到重用,很快成为“非一线”人员,心理上肯定了单位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但是,受到轮岗轮换、人员配置或者个人表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新员工由联社部门工作调往到镇区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