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6年级语文下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篇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6
六年级语文下课内文言文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
三、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论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人和 ”必胜)
四、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 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五、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顺接,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逆接,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一)解释黑题字
天时( )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
而( )去( )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故( )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 )界,固( )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下列句子:
(1)委而去之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