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案例分析.pdf

发布:2024-03-07约8.7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

价有了质的变化,但同时还有很多评价误区值得我们去关注和

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

价语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

表扬:“你读得真好!”试问:他读得好吗?到底好在哪里?对

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可能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

读完四个季节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

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

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可能会游泳就是聪

明吧。

反思:“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

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

结巴很长时间才读完“春”这一段,教师还表扬他读得好,这样

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过程

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语是“你

真聪明,还会游泳呢!”其实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他不仅说出

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

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了更明白了。”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

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

孩子都来研究这种说话方式。可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准

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

次“样长避短”的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

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

案例2:一位老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教师问学生喜欢吃什

么水果,一个孩子脱口而出:“我喜欢爱吃苹果。”奇怪的是,

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鼓励:“你说的真好!”

又如,教师请学生说说这是一束怎么样的鲜花。孩子有的

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还有的孩子说“五花八门”。

教师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小朋友们的词汇可真丰富,说的

棒极了!”

反思:老师,您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也许上述案例有点极端,但是你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

课堂上确实有个别失听的老师。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

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而所谓的听,更多的只是

“作秀”,更可悲的是我们已经惯了这种“作秀”。其实,对语言

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

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试问,对学

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

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

没有交流,孩子怎会进步?

教育评价的基本功在于促进研究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

析的盲目鼓励,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

生改进研究,往深处说,是对学生一中错误思维的肯定,而这

种肯定,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老师们就让

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吧,今天我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了吗

案例4:这是一年级的课堂。课已接近尾声了,看得出,

老师很有积累意识,正在指导小朋友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

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能背出,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乱熟了。可

能老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有可能为了掀起一个教学,捧出

了一大把水果。你背出了就奖励你吃一串葡萄;他背出了,则

奖励一个梨。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背得热火朝天,不

亦乐乎。

反思: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带功利性吗?

激励性评价是教室的一种手腕,能够借助一定的工具,比

如小红花、智慧星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吃一

个水果,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变更

学生的主动性,调节教室气氛,可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

生研究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研究这一目标,置于脑后掉

臂,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做研究的目的,转

移研究兴趣,长此以往,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覆对了问题就

能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主动介入研究,而

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研究活动就不

那么主动介入了。更糟糕的是,许多学生对智慧星星和小红花

等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常常盼望着有更新鲜的东西来刺

激他们。我想,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浅谈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