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消化吸收.ppt

发布:2019-03-20约3.24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维生素的合成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其中有硫胺素、生物素、泛酸和吡哆醇等,能被瘤胃吸收。叶酸、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B12等大都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瘤胃只能微量吸收。此外瘤胃微生物还能合成维生素K。 5.气体的产生 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 (一)网瘤胃的运动 整个前胃运动从网胃两相收缩开始。第一相收缩程度较弱,只收缩一半,然后舒张,此收缩作用使漂浮在网胃上部的粗糙饲料压向瘤胃。第二相收缩十分强烈,其内腔几乎消失。此时网胃如有铁钉等异物,易造成创伤性网胃炎或网胃心包炎。 反刍时,在两相收缩之前还出现一次额外的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回口腔。 当网胃的第二相收缩至高峰时,瘤胃开始收缩。瘤胃的收缩先由前庭开始,沿背囊依次向后背盲囊传播,然后转入后腹盲囊,由后向前传播,最后终止于瘤胃前部。 这种起源于网胃两相收缩的收缩运动,称为瘤胃的原发性收缩,这时所描记的收缩波形称为A波。 在A波收缩之后,有时瘤胃还可发生一次独立收缩,这种与网胃的两相收缩无关的独立收缩,称为瘤胃的继发性收缩(或称B波收缩)。 (三)前胃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基本中枢:延髓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中枢的传出冲动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到前胃,支配其节律性活动。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前胃各部的收缩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前胃各部的收缩。 2.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对瘤胃运动有抑制性作用;胃泌素对瘤胃运动有兴奋作用。 * 一、消化的方式 1.机械性消化 大 → 小 前(上) → 后(下) 2.化学性消化 复杂 → 简单 3.生物学消化 高分子 → 低分子 大 → 小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自动节律性 3.有较大的展长性 4.紧张性 5.对化学、温度和牵张的刺激较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2.慢波电位 3.动作电位 第三节 单胃内的消化 一、胃的分泌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1.胃蛋白酶 2.盐酸 3.粘液 4.内因子 1.头期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按照接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地分为三个时期 眼、耳、鼻、口腔、咽、食管等头部感受器 中枢 (延髓、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 G细胞释放胃泌素 胃运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强 迷走神经 血液循环 非条件 条 件 2.胃期 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酸度较高,但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消化力较弱。 胃内 食物 迷走、迷走长反射或臂内神经丛短反射 胃液分泌 扩张胃底、胃体部机械感受器 扩张胃 幽门部 G细胞释放胃泌素 臂内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 化学成分刺激 PH升高 缓冲作用 解除抑制 3.肠期 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分泌量少,大约只有采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10,消化力低。 小肠内食糜 胃液分泌 小肠粘膜释放胃肠激素 (胃泌素、肠泌酸素) 与小肠粘膜接触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的近侧区肌肉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2.蠕动 胃壁肌肉呈波浪形、有节律的向前推进的舒缩运动称蠕动。 蠕动的生理意义 (1)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 (2)搅拌和粉碎食物,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 3.紧张性收缩 是以平滑肌长时间收缩为特征的运动。 这种收缩缓慢而有力,可使胃内压升高,压迫食糜向幽门部移动,并可使食糜紧贴胃壁,促进胃液渗进食物。另外,紧张性收缩有维持胃腔内压、保持胃的正常形态和位置的作用。 (二)胃运动的调节 1.胃运动的神经调节 2.胃运动的体液调节 (三)胃的排空及调节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1)胃内食物量对排空速率的影响:胃的内容物作为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运动加强。 (2)胃运动对排空的影响:胃运动加强能促进胃排空。 (3)胃泌素对胃排空的影响:扩张刺激以及食物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可引起胃窦粘膜释放胃泌素。胃泌素除了引起胃酸分泌外,对胃运动也有刺激作用。 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在十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