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坤仪-分析化学(二)气相色谱A.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 概述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 二、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顶空进样法使待测物挥发后进样,可免去样品萃取、浓集等步骤,还可避免供试品种非挥发组分对柱色谱的污染,但要求待测物具有足够的挥发性 对于液体、固体或液固混合物的样品分析,在常温或较高温度有一定蒸汽分压的挥发性组分,食用植物油中残留溶剂(GB5009,37-85),聚氯乙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氯乙烯单体(GB4615-84,GB5009,67-85),水中有机物污染物如苯系物、烷烃、醇、酯及挥发性氯代烃(GB5750-85),粮食中农药熏蒸剂、水果、饮料、蔬菜、化妆品、土壤、农作物、包装材料等气味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以及各种样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分析问题。均可采用本装置完成分析检测。? 一套进口的顶空进样要拾多万元 ,国产的要五万左右。 续前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三高” “一快” “一广” 高选择性、高柱效、高灵敏度 分析速度快 应用范围广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等温线 三、塔板理论(平衡理论) 四、速率理论 一、基本概念 (略,同概论) 空气峰测死时间 二、塔板理论(略,同概论) 三、速率理论 P445 (一)塔板理论优缺点 (二)Van Deemteer 方程式 (一)塔板理论优缺点 成功处: 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和浓度极大值对应的tR 阐明了保留值与K的关系 评价柱效(n,σ) 存在问题:(无法解释不同流速柱效不同,没有解释影响柱效的因素) 1)做出了四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 忽略了组分在两相中传质和扩散的动力学过程 2)只定性给出塔板高度的概念,却无法解释板高的 影响因素 3)排除了一个重要参数——流动相的线速度u, 因而无法解释柱效与流速关系 更无法提出降低板高的途径 (二)Van Deemteer 方程式 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有效成果——H, 并从动力学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柱效的因素 1. 涡流扩散项(多径扩散项):A 产生原因:载气携样品进柱,遇到来自固定相颗粒 的阻力→路径不同→涡流扩散 next 影响因素:固体颗粒越小,填充越实,A项越小 图示 back 2. 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产生原因: 峰在固定相中被流动相推动向前、展开 →两边浓度差 影响因素: 续前 注:为降低纵向扩散,宜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 控制较高线速度和较低的柱温 选择载气原则:兼顾分析时间和减小纵向扩散 u 较小时,选M较大的N2气(粘度大) u 较大时,选M较小的H2气,He气(粘度小) 3. 传质阻抗项:C·u P447 产生原因:样品在气液两相分配,样品未及溶解就 被带走,从而造成峰扩张 影响因素: 续前 讨论: 注:固定液应完全覆盖载体表面,不可以太薄, 否则柱子寿命短,k太小; T不可以超过固定液最佳使用温度 流速与柱效的关系 * * 一、GC分类 1. 按固定相分 气-固色谱吸附 气-液色谱分配 2. 按分离原理分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3. 按柱子粗细分 填充柱色谱 Ф 4~6mm*L2~4m 毛细管柱色谱Ф 0.1~0.5mm*25~50m 载气→减压→净化→稳压→ →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 进样 载气系统 进样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记录系统 分流进样 顶空进样 程序升温 占有机物20% 适于分析气体、易挥发的液体及固体 不适合分析不易气化或不稳定性物质 样品的衍生化使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平衡理论 基础 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Vander方程 (热力学角度简单解释色谱分离过程) 涡流扩散项 纵向扩散项 传质阻抗项 荷兰人,1956年提出著名的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