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营养学人体构成及食物的消化吸收.pdf

发布:2017-05-24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Aa 营养学人体构成及食物的消化吸收 三、名词解释 1、消化:食品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 2、吸收:食品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四、简答 (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食物通过的管道,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 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 门。全场8-10m。 2、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包括胃腺和小肠腺(存在于消化道的管壁内,分泌液直接进 入消化道),唾液腺、胰腺、肝(存在于消化道外,经专门的腺导管将消化液送入消化道)。 (二)消化道活动特点。 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1、兴奋性低、 收缩缓慢。 2、富于伸展性,能适应需要做很大的伸展,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 2-3 倍。3、有一定的 紧张性。 4 、进行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的刺激比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 排空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 (一)试论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主要场所是小肠。 (1)主要参与的酶:①唾液α-淀粉酶:仅对α-1,4 糖苷键具有专一性;②胰液α-淀粉酶, ③α-糊精酶:将α-糊精分子中的 1,6-糖苷键及 1,4-糖苷键水解,生成葡萄糖。α-糊精 酶、蔗糖酶具有催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的作用,其中α-糊精酶的活力最强,约占50%, (2)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①大都及豆制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棉子糖为三碳糖,半乳 糖与蔗糖的葡萄糖基以α-1,6 相连;水苏糖为四碳糖,在棉子糖的半乳糖基一侧再连一个 半乳糖。人体没有α-D-半乳糖苷酶,它们不能被消化吸收,滞留于肠道并在肠道微生物作 用下发酵、产气,“胀气因素”由此而来。豆腐乳中的根霉可分解并除去它们。②纤维素、 半纤维素:为膳食纤维,人体消化道内没有β-1,4-糖苷键水解酶。③魔芋粉中的魔芋甘露 聚糖:主要是以β-1,4-糖苷键结合,分枝中有β-1,3-糖苷键结合。由甘露糖和葡萄糖聚 合而成,比例为2:1 或3:2 。④琼脂、果胶及其它植物胶、海藻胶等同类多糖类物质。⑤ 部分多糖如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几乎完全在小肠,且以单糖形式被吸收,以葡萄糖为主,少量为半 乳糖和果糖。 (1)吸收速度: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70)木糖醇(36)山梨醇(29) (2)吸收方式: ①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质,耗能,逆浓度梯度,速度很快。葡萄糖和半乳糖。②单纯扩 散:物质由高浓度区经细胞膜扩散和渗透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相对较慢。戊糖和多元醇。 ③易化扩散:在微绒毛载体的帮助下使达到扩散平衡的速度加快,不耗能,吸收速度比单纯 Aa 扩散快。果糖。 (二) 试论述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是脂肪(脂、油脂)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酯等)的总称。 1、脂类的消化:主要场所是小肠。小肠中存在着小肠液及由胰腺和胆囊分泌的胰液和胆汁。 (1)主要参与的物质: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胆酸盐( 由肝脏分泌,在胆汁中 存在)能使脂肪乳化。胆酸盐主要是由结合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胆固醇是胆汁酸的前身。 (2)脂类消化的特点:脂类不溶于水,脂类的消化为酶解反应,只能在疏水的脂肪滴与溶解 于水的酶蛋白之间的界面进行。因此,脂肪的乳化和分散是决定脂肪消化的关键。脂肪形成 均匀乳浊液的能力受其熔点限制。肠蠕动、胆盐、胆固醇、食品乳化剂能促进脂肪乳化;低 熔点的脂肪容易乳化。 (3)消化速度:①含短链脂肪酸的三酰甘油酯含长链脂肪酸的 ②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饱 和脂肪酸的 (4)磷脂酶催化磷脂水解,胆固醇酯醇酶催化胆固醇酯水解。2、脂类的吸收:十二指肠下部 和空肠上部。 (1)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的吸收特点:容易分散,被完全水解,吸收后循门 静脉入肝。 (2)长链脂肪酸组成的TG 经水解后,其长链脂肪酸在肠壁被再次酯化为三酰甘油酯,经淋巴 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3)吸收速率: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不饱和长链脂肪酸饱和长链脂肪酸 (4)消化吸收程度:大部分食用脂肪均可被完全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慢的脂肪容易使人产生 饱腹感;婴儿与老年人对脂肪的吸收速度较慢;脂肪乳化剂不足可降低吸收率;若摄入过量 的钙,会影响高熔点脂肪的吸收,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