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案及课堂练习10.木兰诗教案(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HYPERLINK /video/n_show/Nav_18/6F4922F4_1.htm
10.《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 HYPERLINK \t _blank 教学目标 (-)知识 HYPERLINK \t _blank 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 HYPERLINK /zxyw/teacher/tzxl/ \t _blank 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情感渗透点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三.课前准备:课文朗诵带,有条件的话准备《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1998年,闻名全球的迪士?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花木兰》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最近,由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也正在紧张地拍摄。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补充: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南朝民歌)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学生听录音,教师板书)
唧(jī) 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hán) 鞯(jiān)辔(pèi)
溅溅(jiān) 燕(yān)山 啾(jiū) 柝(tuò) 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 帖(tiē)花黄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2、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及指导。
3.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简单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三、课文讲解:
1.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2.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
“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