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与常见种类;一、微生物分类鉴定;1.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依据;各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粘液型菌落;②细胞形态
形态:球形、杆状、弧形、螺旋形、丝状、分枝及特殊形状
大小: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的宽度或直径
排列:单个、成对、成链或其他特殊排列方式
③特殊细胞结构
有无鞭毛、芽孢、荚膜(糖被)、菌胶团
孢子:形状、大小、颜色、着生位置、数量及排列
细胞附属物:如柄、丝状物、鞘、异形胞等
超微结构:壁、内膜系统、放线菌孢子表面特征等
④细胞内合物
硫粒、异染颗粒、伴孢晶体、PHB、气泡等;⑤染色反应
革兰氏染色、抗酸性染色
抗酸性染色:分枝杆菌属或诺卡氏菌属的一些菌,普通方法染不上色,须加温或长时间染色,染色后的细胞用酸或碱处理不能脱色,把具此性质的细菌称为抗酸性细菌(含分枝菌酸,能与石炭酸和复红形成的复合物牢固结合,并能抵抗酸性酒精的脱色)。
⑥运动性
鞭毛泳动、滑行、螺旋体运动方式;1.1.2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所以,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加上测定生理生化 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因此生理生化特征对于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仍然是有意义的。
在以实用为主要目的表型分类中,大量原核生物的属和种,仅仅根据形态学特征是难以区分和鉴别的,所以生理生化特征往往是这些医学上或其他应用领域中重要细菌分类鉴定的主要特征。;(1)营养类型
①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
②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
③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④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2)对碳源的利用
对各种单糖、双糖、多糖以及醇类、有机酸等的利用
(3)对氮源的利用
对蛋白质、蛋白胨、氨基酸、含氮无机盐、N2等的利 用
(4)对生长因子的需要
对特殊维生素、氨基酸等的依赖性
乳酸菌对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5)对氧的要求
好氧、微好氧、厌氧及兼性厌氧
(6)对温度的适应性
最低温、最适温、??高温、产物积累温度、致死温度
(7)对PH的适应性
在一定PH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及生长的PH范围
生长的PH范围:肠道细菌较宽;血液寄生微生物较窄,因循环系统PH一般稳定在7.3
;(8)对渗透压的适应性
对盐浓度的耐受性或嗜盐性
(9)对抗生素及抑菌剂的敏感性
对抗生素、氰化钾(钠)、胆汁、石炭酸(系数)或某些染料的敏感性
(10)代谢产物
各种特征性代射产物
如色素、有机酸、产气、硫代氢、明胶液化作用
大肠菌群乳糖发酵,产酸、产气;1.1.3 微生物的生态特性
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与宿主关系:共生、寄生、致病性等
宿主种类
有性生殖情况
生活史,等
;1.1.4 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
(1)血清学试验
细菌细胞和病毒等都含有蛋白质、脂蛋白、脂多糖等具有抗原性的物质,不同微生物抗原物质结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抗原特征。常借助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确定未知菌种、亚种或菌株。
由于某些传染病与特定的血清型密切相关,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所以血清型的划分在流行病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通常是对全细胞或者细胞壁、鞭毛、荚膜或粘液层的抗原性进行分析比较。
虽然血清学试验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研究,但比较成功的应用是对种内(以及个别属内)不同菌株血清型的划分。
例如,根据鞭毛抗原(H抗原)苏云金芽孢杆菌分成40多个血清型
根据荚膜抗原肺炎链球菌分成近百个血清型
根据菌体(O)抗原、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将沙门氏菌属细菌分成约2000个血清型 大肠杆菌O-157
;(2)噬菌体分型
在原核生物中已普遍发现有相应种类的噬菌体。噬菌体对宿主的感染和裂解作用常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和裂解某种细菌,甚至只裂解种内的某些菌株。所以,根据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不同的噬菌型和利用噬菌体裂解作用的特异性进行细菌鉴定。
这对于追溯传染病来源、流行病调查以及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有重要意义。
例如,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噬菌体已被用于对该菌的快速鉴定。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流行病的调查中,噬菌体分型也发挥了作用。
此外,在工业生产中,噬菌体分型对防止噬菌体危害也有指导意义。;1.2 现代分类鉴定依据;1.2.2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DNA的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所以DNA碱基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摩尔百分比值(简称“GC比”)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组成特征。
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比;若不同生物之间GC比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
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