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pptx

发布:2019-04-30约2.08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至今已记载过的生物种数约150余万种, 微生物为15-20万种。 对微生物来说,这一数字还在急剧地扩大着。;现代微生物分类学的发展:;2、微生物分类学;分类学的3个任务;分类:通过收集大量描述有关个体的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分类系统。 或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分类类群。 鉴定: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或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属于已经确认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命名: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过认真查找现有的权威性分类鉴定手册,发现这是一个以往从未记载过的新种,这时,就的按微生物的国际命名法规给予一个新的学名。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二)种的概念; (三)种的分类地位举例;二 学名;(一)双名法;(二)三名法;(四)有关学名的其他知识;2.种名加词;3.学名的发音;三、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禽流感病毒;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蛋白质),一种糖蛋白叫血凝素(HA),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 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HA分为H1—H15十五个不同的型别,NA分为N1—N9九个不同的型别。 其中H5与H7为高致病亚型。 ;4.菌株(strain);问题?;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传统的、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1969年魏塔克(R.H.Whittaker)在《Science》上提出的五界学说,它以纵向显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的三大进化过程。;6.三总界五界系统;二、三域学说 (Tree Domains Theory);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 Carl Woese ;三域包括: (1)古生细菌域(Archaebacteria) ,包括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 (2)真细菌域(Eubacteria) ,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 (3)真核生物域(Eucaryotes),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伯杰氏手册》是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学者集体修订的,20余国的300多位专家编写。先后出版了11个版本,成了各国微生物分类学界公认的一本经典佳作,有人称他为细菌分类学的“圣经”。 所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细菌分类学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在国际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类的权威地位。 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属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2.《系统手册》提要 分5卷出版。 古生菌界:2门、5组、8纲、11目、17科和63属 (208种) 原核生物 细菌界:16门、26组、27纲、62目、163科和813属 (4727种);二、Ainsworth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安.贝氏菌物词典》1995年第八版,目前得到学术界广泛采用。 粘菌门 鞭毛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 真菌门 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一、经典???法;; 二、现代方法;GC比具有3个特点:;各大类生物GC比的范围不同,有的很宽,有的很窄。;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 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立新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出某一分类单元。;2.核酸分子杂交法;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