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第六单元厘米和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教材分析: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2.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4.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会量、画物体的长度。
教学课时安排: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的: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提问:这叫不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