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联盟]第九单元第32讲.doc

发布:2017-04-04约3.42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B)。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 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 [解惑] (1)大鱼吃小鱼eq \b\lc\{\rc\}(\a\vs4\al\co1(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来源:学科网ZXXK]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辨析] 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 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eq \x(裸岩阶段)→eq \x(地衣阶段)→eq \x(苔藓阶段)             eq \x(森林阶段)←eq \x(灌木阶段)←eq \x(草本植物阶段) 2. 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判一判] 1.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 ) 提示 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 ) 提示 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 ) 4. 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 ) 提示 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 ) 考点一 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略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来源:Z|xx|k.Com]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羊 易错警示 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 (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1. 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