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灵丘1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doc

发布:2017-04-05约8.9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区域地理环境) 地理组:王鸫 复习导航: 本章知识网络: 高考重点: 1.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因素并学会描述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特征。 2.掌握三大阶段的特点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意义。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等。 2、区域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山西作为一个区域其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商业区其功能是进行商业活动。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 3、区域的空间结构 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如:沿河分布的城市,其空间结构是带状分布;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团块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 乡村区域 城市区域 区别 范围 大 小 产业活动 以农业为主 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地域对乡村地域提供带动作用 区域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表现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5)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空间)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时间)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区域发展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及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格局。 补充1 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从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线路密度(小——大)、线路分布形式(线状、网络状)等角度分析。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3、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资源面临枯竭 环境污染严重 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 就业矛盾突出 经济体制落后 4、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进技术工艺,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 治理环境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 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较大支持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匹兹堡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处于传统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