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doc

发布:2017-06-08约6.0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地理组:王鸫 复习导航: 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二、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是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四、是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高考重点: (1)理解、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明确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自然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特点,理解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②分类 城市和乡村 2、地形的影响 ①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②南方丘陵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2、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3、地形的影响 ①平原地形 限制较少 ,一般呈网状分布。 ②山区地形 限制较大 ,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4、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①地形——平原区要尽量少占好地,特别是农田;山区缓坡沿河谷或等高线延伸,陡坡呈“之”字形;②地质——尽量避开断层等地质破碎区及泥石流、滑坡等频发区;③水文——尽量避开沼泽地,少穿过河流;④气候——尽量避开多暴雨、大风、大雾等地区。) 5、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不断减弱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明确自然灾害的含义,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掌握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材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①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②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①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②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 、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 2、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3、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4、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 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 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制约 如: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注意】 (1)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能源统称化石能源,又称化石燃料。 (2)20世纪60年代后,煤炭在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的下降,因为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总量增加很快,导致煤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已,而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数量仍在增加。 (3)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顺序: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和核电;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的顺序: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 【注意】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当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但能源生产和消费逐渐多样化。 原因:能源生产的增长受到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发能力的限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发展电力和清洁能源成为当务之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