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重庆生物高考专题二轮讲义专题四变异、育种和进化.ppt

发布:2019-09-22约9.77千字共7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解析】选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6.(2013·天津模拟)图甲是无子西瓜育种的流程图,但无子西瓜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空心果,科研人员发现这种现象与P基因有关(以P+表示正常果基因,P-表示空心果基因)。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对此基因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甲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___________时,可诱导四倍体的产生,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植株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能有          。 (2)图甲中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依据图甲所示过程培育二倍体西瓜制种过程很烦琐,因此可以采取植物细胞工程中的      技术进行培育。 (3)根据图乙分析,正常果基因成为空心果基因的根本原因是              ;已知限制酶X识别序列为CCGG,若用限制酶X完全切割图乙中空心果的P-基因部分区域,那么空心果的基因则被切成长度为     对碱基和___ _________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4)若从某三倍体无子西瓜正常果中分离出其中所含的各种P基因有关区域,经限制酶X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220、290和460对碱基的四种片段,那么该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基因型是         。 【解析】(1)培育无子西瓜时,秋水仙素可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植株,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而没有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如根部)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还会出现8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2)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植物组织培养可以保持亲本的性状。 答案:(1)萌发的种子 2、4、8(注:根部细胞染色体组数可以为2) (2)染色体数目变异 植物组织培养 (3)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 460 220 (4)P+P+P-或P+P-P-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相关内容。 (1)甲ttGG产生的花粉为tG,在EMS的诱变下,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tg,再由单倍体tg获得可育的丙(非抗糯性ttgg),需要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这个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 (2)甲ttGG通过诱变产生乙TtGG,乙和丙ttgg杂交,可以获得TtGg和ttGg,从中选出表现型为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其比例为3/16。 (3)采用自交法,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出现性状分离。F2中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有可能为TTgg,其自交结果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出现性状分离且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则为杂合子Ttgg。 (4)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基因,可以从其他生物直接获取抗虫基因,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其拼接到运载体质粒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法中是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然后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受体细胞玉米细胞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抗虫植株,最后鉴定和筛选。 答案:(1)单倍体 (2)抗性非糯性 3/16 (3)非抗糯性 P      抗性糯性        Ttgg          F1    雌配子 雄配子    Tg tg Tg TTgg 抗性糯性 Ttgg 抗性糯性 tg Ttgg 抗性糯性 ttgg 非抗糯性 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Ti质粒 DNA连接酶 【总结提升】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及应用 (1)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 项目 多倍体 单倍体 自然 成因 外界环境条件剧变 单性生殖的结果 人工 诱导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发育 起点 受精卵或合子 配子 植株 特点 植株茎秆粗壮,营养物质 含量增加,生长发育延迟 植株弱小, 生长发育快 可育性 可育(奇数倍体不育) 高度不育 (2)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应用。 ①多倍体育种方法: ②单倍体育种方法: 热点考向 3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典例3】(2013·嘉兴模拟)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