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音之乐教案.doc

发布:2017-05-01约4.1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姓名:马廷俊 临洮县中铺中学 初中音乐1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八音之乐》 2013.9.19 教学内容: 介绍八音乐器的分类法与中国民间乐器。 音乐故事:楚汉相争。 音乐欣赏:二胡《赛马》、琵琶曲《十面埋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二胡独奏名曲《二泉映月》、《空山鸟语》、《光明行》。 听一听、辩一辩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了解八音及其代表乐器与相应的乐曲。 2、通过几个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帮助学生正确听辨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音色,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学生学习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3、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4、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看、听、想、议表现,全面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及表现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良好态度。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 “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策略: 通过视听练习使学生认识民族乐队及乐器,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的音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认识不同音乐体裁及特点。 材料分析: 1、《赛马》 二胡名曲《赛马》是黄海怀先生于1959年根据内蒙民歌《红旗歌》改编而成,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 这首乐曲表现了在蒙古族人民传统的赛马盛会上,那紧张激 烈的场面。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表达了内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该曲以其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气宇轩昂的赛手,还是奔腾嘶鸣的骏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现的惟妙惟肖。音乐在群马的嘶鸣声中展开,旋律粗犷奔放。由远到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描绘了蒙古族牧民欢庆赛马盛况的情形。二胡快弓、跳弓技巧的运用,拨弦、颤音技巧的运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同时把二胡演奏提高到一种新的高难度水平,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2、《十面埋伏》 ?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初楚汉之战(汉刘邦和楚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全曲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第二部分描绘了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 第三部分描写楚军战败、项羽乌江自刎的情景(9、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动画片,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它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   生:民族音乐   师: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答)   师:民乐在听觉上没有西洋音乐恢弘大气,但它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韵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族音乐,去感受它所蕴涵的音乐魅力。 二、认识八音与民族乐器 1、认识八音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造型独特,音色优美的各种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多媒体出示琵琶、埙、笙、竹笛、编钟等五件乐器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分类)金——青铜类的乐器(编钟等) 石——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有青石和玉石(磬等) 丝——各种弦乐器(琵琶、胡琴等) 竹——竹制吹奏乐器(竹笛、萧等) 匏——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笙等) 土——陶制乐器(埙、陶笛等) 革——主要是各种鼓(悬鼓和建鼓等) 木——木头制作的乐器,已经很少见(柷、敔等) 2、了解民族乐器及其音色   师: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民族乐器?说说看(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还真不少。但是你能说出图片中这些乐器的名称吗?(展示、分发图片,生抢答)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