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教案.doc
八音之乐
〔课题〕: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与八音乐器的分类法。
2、观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课型〕:观赏课
〔年级〕:七年级下册
〔课时〕: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钢琴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第一课时。中国古代乐器因材料不同,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把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八音”。《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苦痛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与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学问目标〕:
1.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乐器的不同音色,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相识。
2.教学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倾听、演奏实践中,亲身参与,从而获得对音乐的干脆阅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3.学问与技能:通过教学多媒体,为学生供应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主动性,从面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相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相识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驾驭“八音”的基本含义
2、观赏分析《二泉映月》与了解华彦钧。
〔教学难点〕:
通过观赏,探究乐曲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协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纳了“观赏、探讨、表现、”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三字经你们还会背吗?(生:会)那今日我就来考考大家,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来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多。
生:行……
师:人之初,性本善。
生:性相近,习相远。
师:养不教,父之过。
生:教不严,师之惰
师:匏土革,木石金
生:自由回答(不会)
师: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同学们都遗忘了,没关系,老师来告知大家:匏土革,木石金,下一句是:丝与竹,乃八音。今日这节音乐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八音”
二、了解“八音”
(一)了解什么叫“八音”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八音”?或者说,你是怎么理解“八音”的?请同学们相互探讨一下,发表一下个人观点。(留时间让学生探讨)
生:自由回答……
师: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品种繁多、造型独特、音乐美丽的多种乐器。古人为了便于区分,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课件出示“八音”文字)
(二)相识“八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八音”是八大类乐器的材料,则,我想请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乐器是用这些材料做成的呢?(课件出示“八音”与材料,供学生参考)
金:铜或者青铜石:石头丝:弦竹:竹子
匏:葫芦土:陶器革:皮革木:木头
生:小组探讨,自由回答……能说出一两件相对乐器。
(三)结合图片与音响片段,感受“八音”
生:按要求听辨“八音”乐器音响效果
设计意图:难写过了解“八音”,相识“八音”,感受“八音”三个环节,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乐器的特征与音色特点,体现探究式的学习策略,感受古人的才智。
三、观赏教学《二泉映月》
师:二胡,因其弦为丝制,故属“八音”中的丝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相宜表现深厚、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概壮丽的意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一)了解乐曲与乐曲作者——华彦均
师:在观赏乐曲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华彦均(1893-1950),人称“瞎子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雷尊道士华清和学习各种乐器。华清和死后,他常常同民间吹鼓手交往,并参与他们的吹奏活动。后因道产变卖殆尽,沦为街头流浪艺人,依靠演奏为生。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苦痛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与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自学此部分)
(二)倾听全曲,感受乐曲心情
师:请同学们先来听一遍全曲,感受乐曲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乐曲的速度、心情如何?
(课件播放《二泉映月》全曲,学生带问题观赏)
生:观赏全曲,思索回答问题……
(三)分段观赏,作品分析
1、出示乐曲引子部分的谱例,学生边听边画出乐句的旋律线。(课件出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