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小放驴》 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小放驴》教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小放驴》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感受并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地域特色,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学会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3.掌握《小放驴》的基本旋律和节奏,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音乐表演。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歌曲《小放驴》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并表现歌曲的地域风格和情感。
难点:
1.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和音准处理。
2.对民间音乐文化背景的理解。
解决办法:
1.通过多次示范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小放驴》的旋律和节奏。
2.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歌曲的地域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分组练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克服难点。
4.邀请外部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小放驴》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小放驴》相关的民间音乐文化介绍视频、歌曲演唱示例视频、乐谱、图片等。
3.实验器材:准备录音设备,以便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
4.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成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以便学生合作练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小放驴》的预习资料,包括歌曲音频、乐谱和民间文化背景视频。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小放驴》的旋律有哪些特点?”“这首歌曲反映了怎样的民间生活?”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自行阅读乐谱和观看视频。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在平台上提交预习笔记和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对《小放驴》有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段民间婚礼的视频引出《小放驴》的歌曲。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小放驴》的歌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讲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练习歌唱,体验歌曲的情感表达。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组员讨论解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歌唱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
-合作学习法:小组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小放驴》音乐特点的理解,提升歌唱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形式(如演唱、创作或评论)表达自己对《小放驴》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关于民间音乐的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提供建设性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完成作业,可以是演唱录音或书面评论。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表达方式。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小放驴》的理解和歌唱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放驴》,这是一首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歌曲。下面是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梳理。
1.歌曲背景知识
《小放驴》是一首流行于中国北方的民间歌曲,起源于山西、河北一带。歌曲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小放驴倌儿和他的小毛驴在田野间自由自在的行走,以及放驴人轻松愉快的劳动生活。歌曲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歌词和旋律充满了民间气息。
2.音乐知识
(1)旋律特点
《小放驴》的旋律线条简洁流畅,具有很强的民间特色。歌曲的旋律主要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采用了大量的跳进和级进,使旋律富有动感。歌曲的高潮部分采用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