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第2课时学案 中图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区域图或地理事物分布图2017年出现综合题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M→N方向)
①成因: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表现: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更
③典型地区: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O→P方向)
①成因:同纬度地带,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②表现: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如在OP沿线地区,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3)自然带类型
分布 植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森林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冰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旱生植物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深度思考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 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变化。
(2)表现:大致随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3)典型地区:纬度低、海拔高的山地。
【深度思考2】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考点一 水平(纬度、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点拨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对应关系
在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以下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
(5)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2.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
解析 P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类题通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考法一 通过景观图判断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1.(2017·课标全国,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常绿灌木是按当地同一标准栽种的绿化树木,而杂树才是当地的自然树种。照片拍摄于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正值春季杂树发B。第(2)题,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