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五讲 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 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 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单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如: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吾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这段文字共120字,115词,除“卻克”、“张侯(两次)”、“吾子(两次)”外,皆为单音词,单音词有110个,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字数几乎要增加一倍,这是因为现代汉语复音词占优势。 根据专家统计,单音词在《诗经》中占90.3%;《左传》占89%;《尔雅》中占80%;《史记》中占80%;《论语·学而》共20个词,只有一个复音词。这说明在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在词汇中占绝对优势。 古汉语的单音词有两大特点: 1、单音词的多义性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即以词一义;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即一词多义。 1.单音词的多义性;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2、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单音词多义造成的语义模糊性,是单音词本质的弱点;单音词又容易形成同音词,这是它的伴生弱点。这两点造成了实质交际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语言按自身的规律向表达日趋精密的方向发展——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汉代以前,汉语复音化的速度较慢。 魏晋六朝之后,复音词突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五代十国之后,复音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语单音词演进为复音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1、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这类词我们称之为附音词)如: 爷——阿爷 一——第一 夏——有夏 母—阿母 欣——欣然 燕——燕子 石——石头 率—率尔 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相关语素构成复音词。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语素,构成复音词。如: 艰——艰难 恐——恐惧 知——知道 将——将军 洪——洪水 减——减少 道、路—道路 朋、友—朋友 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如: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师—-军队 息——呼吸 御——抵挡 池——护城河 亡—丢失、逃跑 4、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个双音词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有些表面上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但二者所指不同,不能以今释古。如: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③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 例①“知”,懂得;“道”,道理。 例②“消”,消减;“息”,增长。 例③“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上官桀之子。 (二)复音词 时代越久远,汉语的复音词越少,而且使用频率也越低。但复音词一直存在(起码自有文字记录以来),而且日渐发展。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汉语资料甲骨文里,就有一些复音词,如人名、地名、六十甲子的名称等。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 1、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种。联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音译外来词是通过译音方式把其他民族语言的词吸收到汉语中来的。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系,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相同,古人所说的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包括韵头,与今人所说的韵母不同),或双声兼叠韵,或重言(两个音节完全相同,又称“叠音词”、“叠字”);也有无语音联系的,不多见。 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叠韵联绵词: 逍遥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窈窕 逶迤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辗转 缤纷 缱绻 优游 燕婉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 玛瑙 珊瑚 陵迟 铿锵 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跳踉 重言联绵词: 摹拟声音: 坎坎 所所 溅溅 潺潺 淙淙 辚辚 萧萧 嘤嘤 关关 喈喈 描绘状貌: 夭夭 灼灼 蚩蚩 劳劳 冉冉 漠漠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1]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