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文选《郑伯克段于鄢》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左传》及本文背景 《春秋》——孔子 鲁国编年史: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 内容:善写战争、外交活动,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极富个性。 语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 版本: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解题 郑伯:郑庄公 郑: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 伯:爵位,《礼记、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公:诸侯国君的通称。 庄:谥号。 克:战胜 克: 段:共叔段 共+叔+段:居住地+排行+名 鄢:今河南柘城县 第二节 串讲分析 初,郑武公娶于申 初:倒本其事,“当初” 于:介词,从 申:郑国附庸,姜姓。 曰武姜 武姜:武(夫谥)+姜(己姓) 上古贵族妇女称呼: 待嫁女子:孟(伯)仲叔季+姓 已婚女子:所出国名或氏+姓 配偶受封国名、邑名或氏+姓 配偶或本人谥号+姓 庄公寤生 寤生: 1、睡醒。 杜预: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2、通“悟”,张目而视。 应劭:生而开目能视曰寤生。 3、通“牾”,逆着。 杨伯峻:寤字当属庄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犹言逆生。现代谓之足先出。 惊姜氏 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 亟请于武公 亟: 请:请求,加介词表示请求对象,加名词表示请求内容 及庄公即位 即: 既: 制,岩邑也 岩:山或高地的边。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 此句为判断句式 佗邑唯命 佗,同“他” 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唯……是……: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唯利是图 京城大叔 大,通“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 顾颉刚:古人用太字本指其位列之在前,叔段之称太叔以其为郑庄公之第一个弟弟也。 太叔是尊称,唐·孔颖达正义:“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祭仲 祭:食邑名。 祭仲:郑国大夫 都城过百雉 杨伯峻断句为:“都,城过百雉”,并解释说:“都、城为两词,都谓都邑,城谓城垣。”《庄二十八年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实则可以通称。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都城。 国:国都。“或”是“国”的本字 “国”上古常用义①诸侯的耕地,大致可对译为国家; ②首都、京城 参国之一:三分国之一,古汉语的分数表示法 侯伯之国,其城长三百雉。大都,三分其国之一,不过百雉也。中都,不过六十雉。小都,不过三十三雉。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杜注“不合法度,非先王之制” 李运富:“非”当训作否定副词“不”。“制”是动词“制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是假设关系,意即“今京城不合法度,不加制止,你将不堪。” 姜氏欲之,焉辟害 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辟:避,古今字 姜氏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 宾语前置。 《陋室铭》:“何陋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为:赐与、给与。 之、所: 双宾语 所:动词“处”,即处置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蔓:独词句 犹:副词,尚且 况:连词,何况 宠:地位尊贵 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所宜为也 毙,仆也,谓跌跤。 ?西鄙北鄙贰於己 鄙:边邑。 贰:两属。 《左传》凡数字皆用“二”,表两属皆用“贰”,分别极为明显。 ?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堪: 忍受 能、可以 若之何:固定结构,用于表示询问或反问,可译为“(拿他)怎么办”、“(对他)怎么办”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请:表敬副词,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其他用法:动词 请求别人做某事 “若弗与,则请除之” 加名词,或者指请求得到的对象,如“请京”;或者指服务的对象,如“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无生民心 无,通“毋”。 生,使动,“使……产生”。 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贰:名词,犹言“贰者”,指两属之邑。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厚将得众 厚:本义为山陵大,引申为土地扩大,势力雄厚 众:指百姓 不义不暱 昵,通黏 杜注:“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两者是并列关系 不义则
显示全部